起于深圳,兴于2020年,而后以星火燎原之势覆盖百城,吸引近亿人参加的惠民保,无疑是近年来中国保险市场上最“出圈”的健康险产品。
过去的2021年,惠民保再度凭借投保低门槛、高保额、价格亲民的优势,抓住了下沉市场的风口,火得一塌糊涂。
不过,在保险公司、中介机构、健康科技平台等运营主体跑马圈地的同时,惠民保产品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加剧、赔付率难把控、客户获得感欠佳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位保险业资深精算师就对『A智慧保』感叹,“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惠民保能有效缓解老百姓因病返贫的痛点,是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但关键点还是要将好事办到底,找到可持续经营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惠民’价值,实现政府、险企与投保人的多方共赢”。
日前,银保监会在最新下发的《关于印发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问题和建议报告的通知》(简称《问题及建议》)中也着重强调,要保证城市定制医疗项目的可持续性,并在产品设计、宣传、提升参保率以及拓宽筹资来源等方面给出指导意见。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2年惠民保的续集会如何抒写,也是行业当下关注的焦点之一。
圈粉近亿
惠民保“走红”这两年
乘着商业健康险高速发展的东风,近年来惠民保成为了继网络互助后,又一现象级的保障产品。
有数据显示,2020年惠民保进入大众视野后,仅一年时间,就有23省82地区179个地级市上线111款产品,吸引了超4000万人参保。2021年,惠民保延续火爆势头,截至当年10月底,该类项目已席卷至全国200多个地级市,累计运行产品接近140款,参保人数超过8000万人,保费收入超过80亿元。
众所周知,惠民保并非意外“出圈”,它的快速兴起既离不开国家政策层面的大力推动,也与国民健康保障意识的逐步觉醒息息相关,对于险企和中介平台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探索与医保体系融合,开发下沉市场客户的契机。
顶层设计方面,2020年1月,银保监会等13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为惠民保大范围铺开提供了政策基础。《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更多运用保险机制加强社会治理。有序发展面向农村居民、城镇低收入人群、残疾人的普惠保险”。
紧接着,2020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也提到了商业健康险的重要补充作用,提出“应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和“规范加强与商业保险机构、社会组织的合作,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等发展指引。
市场需求层面,伴随着2021年以来各大网络互助平台的陆续退出,民众也亟需可替代的保障类产品出现。《网络互助白皮书》显示,2019年我国网络互助平台的参与人数已达到1.5亿人。此时,低保费、高保额兼备合规性的惠民保,就恰恰填补了此前网络互助参与人群的保障空白。
当然,网络互助退出的影响只是其中一部分,近年来医疗成本上涨的高通胀、因病返贫案例的不时涌现,也逐渐激发了老百姓对高额医疗的保障需求。
供给层面,在保险公司、中介机构和健康科技公司等三方平台看来,面对2025年,商业健康险有望超2万亿元的巨大市场蛋糕,拥有广泛群众基础、与医保密切衔接的惠民保,无疑是最佳的“分食利器”。
《“惠民保”发展模式研究报告》(简称《报告》)显示,目前已经有超过60家保险机构参与了惠民保项目的开展, 包括29家寿险公司、28家财险公司、4家养老险公司、2家农险公司、2家健康险公司、1家相互保险公司和1家责任险公司。
此外,还有超过30家健康医疗服务类公司参与到惠民保业务的运营中。这充分说明,惠民保在商业层面有着巨大的开发价值。
争议声袭来
“持续性”问题凸显
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保险,惠民保以亲民的价格,为大众解决了潜在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然而,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定价粗放、赔付率控制不合理等问题也随之衍生出来,从而引发了市场对惠民保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质疑。
从风控的角度看,惠民保具有“惠民”属性,为了尽可能吸引更多人群参保,通常会在投保方面给予较低的门槛,不设年龄、性别、职业条件已成标配,部分迭代产品甚至不设既往病史,这就导致在前端承保环节,险企无法充分发挥风控作用。
除了投保低门槛外,大部分产品采取统一定价的粗放模式,也让惠民保的风险敞口进一步放大。《报告》显示,目前惠民保市场对于所有年龄段采取均一费率定价仍是主流方式,使用该定价方式的产品占比达到77.8%,此类产品的平均保费为76.77元。此外,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部分险企不乏通过压低价格等恶性手段来抢夺市场。
《2021惠民保知识图谱》显示,截至2021年5月末的140余款惠民保产品中,部分省份涉及的惠民保数量已达十余款。如广东、江苏、浙江的惠民保数量分别高达19款、20款和16款,不难看出,在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城市,惠民保项目的竞争更为激烈。
值得一提的是,在承保和定价上风控把关都不够严密的惠民保,在后端赔付环节其实也并未做到位。总体来看,目前正在运行的惠民保项目存在赔付率过高或过低的两极分化现象。
赔付率较高的产品,典型的如上海“沪惠保”项目,尽管该款产品截至2021年7月吸引了多达739万人参保,收取保费超8.5亿元,但截至10月31日,仅四个月的时间,“沪惠保”就受理理赔申请4.8万人次,累计赔付达 2.2亿元,月均赔付率6.5%。有专业人士预测,即使后续赔付率不再上升,满期赔付率预计也将达到78%。另有公开数据显示,南京惠民保和珠海“大爱无疆”的赔付率,此前也分别达到73.3%和79.9%。
此外,赔付明显不足的项目则有兰州的“金城·惠医保”、杭州的“西湖益联保”等,数据显示,2021年这两款产品的保费收入分别达3800万元和约7亿元,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其实际赔付金额较低,前者截至当年7月底赔付金额仅有100多万元,后者当年上半年支付赔款1亿余元。不过,为了积极应对赔付不足的问题,“西湖联益保”已经开展优化责任方案,主动进行追补报销等措施。
在专业人士看来,惠民保项目赔付过高或过低,都是极为不利的。赔付率过高,容易导致险企赔穿、亏损,最终走上产品停售、退出市场的命运;而赔付率过低,看似短期保证了险企的利润,但容易让投保人因体验感不佳,第二年不再选择续保,进而导致参保率走低步入“死亡螺旋”,这同样会引发产品失败。
监管重在“防风险”
政企民三方协同难平衡
面对惠民保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监管层面也及时出手规范,2021年6月,银保监会正式下发《关于规范保险机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这份文件不仅给予了惠民保官方名称,同时也明确了惠民保从属商业健康保险运营范畴的定位。
此外,《通知》还要求各地银保监局注重对新业务、新模式的动态跟踪,重点查处保障方案缺乏必要数据基础、恶意压价竞争、违规支付手续费等现象。
围绕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银保监会又在最新发布的《问题及建议》中强调要增强参保人群黏性,要确保项目长期可持续、稳定参保群众长期保障预期;建议通过开放基本医保居民个人账户等方式吸引更多人群参保;宣传层面要减少销售误导,对产品保额、免赔额、自付比例等信息重点说明等。
不过,尽管国家政策和监管层面已作出诸多引导,但从保险机构看来,监管目前更多只停留在“防风险”的基调,对于如何平衡好“政、企、民”这三方面的利益问题,尚未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但这才是解决惠民保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家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就对『A智慧保』坦言,若要惠民保项目实现精细化运作,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医保部门的深度参与和配合,如推动当地医保人群的大数据共享和打通、支付端绑定医保个人账户等,但目前大部分地方政府更多是“搭台唱戏”的角色,并没有基于惠民保项目的长期发展,与共保险企达成利益上的共识。
“此外,保险机构方面也存在许多利益矛盾,如很多惠民保项目采取的是联合承保模式,会有主导公司和参与公司之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主导公司拿到参保人群的相关数据后通常不会主动共享,或者仅按保费收入贡献比例,实现部分数据共享,这就导致各家险企难以在数据平等、透明的条件上作出合理定价和理赔判定。”该财险公司负责人进一步补充道。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吕建设也指出,惠民保推进过程中参与主体与受益对象一直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如何规范界定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的定位,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二者如何更好地结合,把惠民保的事情办得更好,需要各方统一思想建设。
探索之路道阻且长
社商融合意义深远
其实,从惠民保的发展演进上看,相较2020年的千篇一律,过去的2021年,部分新上线及迭代产品还是作出了一些精细化的调整。
如在定价方面,逐步尝试根据不同保障、不同年龄段采取阶梯定价;对有无既往症采取阶梯式赔付;降低免赔额度;扩大保障责任,将医保外报销、特药、CAR-T细胞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纳入保障范围等。可以说,惠民保的产品形态正在逐渐优化并发生积极性的转变。
那么,展望2022年,惠民保将如何发展,还有哪些待完善的空间?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告诉『A智慧保』,在产品宣传教育方面,目前险企和地方政府所做的工作还不够,在消费者的认知层面,对于惠民保主要用于缓解大额医疗费用负担、对一般医疗费用补偿作用较为有限的定位,很多人并没有清晰、深入的理解。这就要求险企和地方政府后续要用民众听得懂的语言,对惠民保的保障作出充分的说明和解释,避免出现理赔纠纷。
此外,徐昱琛也建议保险公司或健康科技公司可以从服务环节入手,通过提供体检、求医问药等健康管理增值服务,提升投保健康人群或不满足理赔条件人群的获得感,以免消费者因产生“用不到”的心理,次年出现不续保的情况。
不过,对于短期内惠民保能否走向成熟化发展,部分专业人士给出了“任重道远”的观点。
上述财险公司负责人就直言,惠民保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保和商保体系融合的创新模式,在各方参与主体尚未找到平衡机制之前,惠民保难以走向成熟化,并且惠民保更多是基于地方政府指导,每个地区人民的医疗健康数据、可支配收入、政策灵活度等情况各不相同,也就致使未来很难有统一可适用的范本去借鉴推广。
《报告》也提及,惠民保推出是在“政府指导、市场运作”逻辑下商业健康保险的一次产品创新和模式变革,是政府推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商业健康险寻求突破发展的一次重要创新。但这种创新需要建立在社商融合、数据互通的新生态和新模式合作基础之上,特别是要注重科学的厘定费率与民众保险保障获得感的平衡,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然,尽管惠民保走向成熟发展仍长路漫漫,但不少险企和研究专家并没有就此否定惠民保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他们普遍认为,在缓解国家医疗保障压力、实现共同富裕等路径上,惠民保将成为有力抓手之一。正如《报告》所说,“惠民保的推出,是契合了时代发展要求和民众健康保障需求的”。
结 语
从惠民保的发展趋势上看,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未来市场一定会出现分化格局。那些政府参与更深入、产品设计更人性化、数据共享更充分的惠民保项目,将更易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应的一些没有明确发展思路和定位的惠民保项目,将逐渐因参保率过低、销量不及预期、险企陆续退出等原因被淘汰出局。当然,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参与各方能否达成利益共识、提高站位,也深深考验着地方政府和保险机构的格局和智慧。
周评|从“双11”到保险“开门红”,正在告别“大进大出”式消费
保险业多位高管失联,找寻背后的那些蛛丝马迹!
玖亓周评|10万亿化债!财政刺激救短期,最终化债靠发展
时隔三年半,水滴拟赴港再上市!内情主导,还是外因倒逼?
探求专业养老险公司致力成为经营第三支柱“头部”的方法论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险资,最近盯上哪些新“标的”?
玖亓周评|险企三季报的“高光”和波动
五大上市险企盈利暴增!“规模+盈利”能否可持续,半喜半忧!
玖亓周评|从比亚迪到小米,新能源车险会“变天”吗?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财险:折射国家态度、外资雄心、中资战略!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