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保险小说
  3. 阳光基业
  4. 正文

推荐序二 寻找阳光的基因

  • 2020年04月18日
  • 16:23
  • 来源:
  • 作者:
吴晓波
财经作家  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


    过去十几年里,有个命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中国是否能诞生像通用、微软这样的世界级公司?这个问题的另一面是:如果中国想诞生世界级的公司,应该走怎样的成长路径?围绕着这个问题,不同公司的探索形成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以联想、华为、TCL为代表的制造企业迈上了全球化的道路,几多沉浮;而依托于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阿里巴巴、百度等一批互联网公司则致力于本土战略,在精耕细作下发展。

    事实上,那个命题的最后一层意思是:如果仅仅依托于中国市场,是否足以承载一家世界级公司的梦想?时至今日,这问题的答案已若揭晓: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庞大市场足以承载任何梦想和试验。以前最典型的是互联网产业,而今则延伸到诸多新兴产业里,保险业作为开放较迟的金融产业中的一支,也是如此。

    在这本《阳光基业》中你能找到这样的数据:1980年,中国的保费为4.6亿元,而到2009年时,这个数字已变成11 137亿元,30年增长3 000倍,这是中国很多产业的真实写照。快速增长的产业就像条未划边线的跑道,每个方向上都是目标。即使到今天,曾经被英国人胡润形容为“不用瞄准都能打到一排鹿”的中国机会依然存在,而在这些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则是一个个中国式的传奇故事,本书的主角——阳光保险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标本。

    阳光保险创立于2005年7月,在5年时间里,阳光保险由零起步,从100多家公司组成的保险产业里脱颖而出,一跃成长到七家集团之一;5年间,阳光在全国各地开设了1 200多家分支机构,从第一笔收入到年产值超过百亿元,阳光只用了4年时间,这样的业绩被称为“阳光用3年多时间就走完了其他公司10年的路程”。这就是这家新公司的一份业绩单——又一个中国传奇。

    但在我看来,比这些数字更有意义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扩大的市场里,在一条可以随意穿越的赛道上,新创企业怎样能获得超越同行的成长?阳光给出了一串很有意义的启发——

    第一是走正道。

    商业时代一定要做商业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机会众多的国家里。这点在张维功身上尤其鲜明。张维功在创办阳光之前,是中国保监会广东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同时也是中国保监会系统中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已经年届不惑的张维功依然选择了创业。而在前面8个月的筹备期里,张维功和他创业的团队就像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一样,尝尽了人世间的艰辛。《阳光基业》中记载:当张维功在保监会时,都是企业求着他们办事,但下海后,却变成他们等着企业老总接见。而此前张维功很早就有了专车,但创业时却连坐出租车都觉得奢侈。又在筹集资金阶段,他会经常让出租车停在距离企业很远的地方再步行过去,因为稍微显得体面一些。

    这是很多创业者都需要经历的一关,最终创业有成者无不如此。

    第二是拉团队。

    创业成功与否,往往系于团队的凝聚力如何。阳光保险创办时,资金很快耗尽、前景又不明朗,工作还特别劳累,拿不到工资不说,还时常要自掏腰包。这种环境下,一群人凝聚一心的核心因素,便是对理想的坚定信仰。而创业时的团队,又往往会成为日后公司的骨干。

    阿里巴巴也有18元老,创业时每个月只有500元工资,但最终也成就了阿里巴巴的今日。其他新兴企业如百度、新东方亦无不如此。

    其三是勤开会。

    创业型的企业往往都有一个特点:创办者往往是公司里体力最好、嗓门最大、精力最旺,甚至饭量最大之人,因为创立公司实在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需要旺盛的体力与精力支持。阳光保险的情况也是如此。阳光保险内部有个“阳光夜总会”,因为每晚总是开会,由此得名。而张维功也是保险业中公认的最勤奋、最敬业的掌舵人。尽管最勤奋者并非总是最成功的那位,但往往成功者都有勤奋的背影。

    阳光保险的这部公司史本来有两个备选书名:一叫《阳光基业》,二叫《阳光的味道》,这道选择题最后的答案已经明了,作者最终选择了“基业”,我想这大概是他们对阳光保险的一个美好期望。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