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新局
- 2020年04月18日
- 16:23
- 来源:
- 作者:
2008年2月13日,正月初七,张维功和几位高管在阳光人寿办公区域的电梯口向员工派发了利是封。“利是”又称“利事”或“利市”,为大吉大利、好运之意。对阳光人寿而言,真正的新年“利是”是中国保监会在年前通过了他们设立分支机构的批筹文件。这一年是阳光人寿的元年。阳光保险航母的一支新的舰队开始起程了。
发完“利是”之后的当天,张维功就主持召开“阳光人寿首批在筹分公司开业推动会”,宣布北京、湖北、湖南、重庆、广东、陕西6家分公司的筹建工作即将开始。
此时,中国寿险业正处于群雄并起、烽火连天的时代。
2007年,中、外资保险公司共获保监会批筹各级保险机构177家,批准开业23家。根据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筹建分支机构申请的公开批复,在177家获准筹建的分支机构中,产险公司获批73家,寿险公司获批104家(包括健康险公司)。
在地域上,江苏作为保险大省仍旧受到格外重视,有12家寿险机构和4家产险机构落户,位居各地之首;其次,在北京筹建8家寿险机构和4家产险机构,深圳筹建7家寿险机构和2家产险机构,上海筹建7家寿险机构和6家产险机构;浙江、安徽和河南这些占有经济优势或地域优势的省份也吸引了不少保险机构设立省级分公司。相对而言,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省份,保险机构扩张步伐要缓慢一些。
机构新设速度最快的首推刚刚开业不久的实力强劲的新公司,如当时成立尚不满一年的中国人寿财产险公司,正处于机构铺设期,且有充足的资金支持,2007年一年批准筹建的新机构达11家之多,且全部为省级分公司。以“海归”角色进入中国市场,且有着不可比拟的银行优势的中银保险更是一口气开设了12家分公司,气魄非同一般。
此外在2007年有增资扩股举动的公司,在机构筹建上也不吝啬。
阳光保险的动作似乎更快更麻利一些。2008年3月14日,阳光人寿北京分公司对外营业。从此,阳光人寿分公司开设的消息就频频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从北京分公司开业,到12月12日天津分公司开业,一年的时间里,阳光人寿开设了15家分公司,内外勤员工迅速增加到10 000多名,提前完成了全国战略布局,并在中原安徽和西部城头堡重庆、成都等战略制高点成功着陆。就机构数量而言,它在保险业“第三集团”中已经呈现出超越之势。
“在任何时期,我们都要刷新所有同业公司同期价值发展的历史纪录。”2007年当张维功如此表述时,有的管理者曾经一度认为他的想法不可思议。但是,2008年年底,他们交出了一张年终考试的成绩单,首年期缴标准保费遥遥领先于同期开业的公司。“2009年的今天,我们做到了,我们刷新了行业纪录,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的确成为具有成长潜力的寿险公司”。
而且还表现在寿险行业中另外一个重要指标—期缴业务保单继续率。阳光人寿的答卷不只是表现在快速增长的机构数量和业务规模上,保单继续率是寿险业务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它是指期缴型保险单的次年保费缴费成功比率,其高低一方面标志着客户对公司产品与服务的满意程度,更直接决定保险公司的赢利水平。阳光人寿的这一指标也在行业里名列前茅。
阳光人寿如此之快的动作,不免让人生出一个个问号。阳光人寿一年之内布设机构的数量达到15家,是不是太冒险了一些,管理能跟得上吗?开业机构的成功有保证吗?面对种种猜测和疑问,张维功显得十分淡定,他表示,公司的治理、公司的文化、公司的战略是一流的;员工的信心、员工的干劲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公司整体的创新执行能力与员工素质的提高是当下及未来面临的艰巨任务。至于近期,特别重要的工作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强化经营规范,规避风险。对此,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董事长刘持金评价说,张维功不但经常给自己泼冷水,而且带头“冬泳”,可见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事实上,这些答案还存在于当初张维功和宁首波在第一次见面时长达六七个小时的谈话之中。
作为资深保险人的宁首波,原来是天津一所大学的保险学教师,下海从最基层的保险业务员做起,身经百战,在中资和外资保险公司一干就是20年。在当初筹建寿险公司的那一场谈话中,宁首波告诉张维功,根据他的从业经验,寿险与产险在布局上可以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对机构负责人的选择标准上。两人一致的观点是,寿险机构需要大胆起用有扎实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人。
在某种意义上,快速布局的阳光人寿,正是在这种策略下进行的。大量拥有直接一线工作经验和激情的年轻干部因为对阳光文化的认同而加入,使得阳光保险的寿险业务充满了活力,形成了对寿险市场强大的冲击力。
当然,除了人才任用方面的独到之处外,更为重要的是,阳光在铺设产险机构时所积累的机构建设经验以及早期进入市场的产险机构给了寿险极大的支持,这使寿险机构在诸如场地租赁、与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沟通、专业人才的招募等方面都表现出比其他新设寿险公司更大的优势。 站在集团的平台之上,阳光人寿无疑等于站到了一个小巨人的肩膀上,天生就已经具有文化、集团平台等诸多优势。
企业战略上的几句话,在现实中往往有非常鲜明的事实映射。
2008年3月,王晓明以阳光人寿浙江分公司筹备组组长的身份只身一人从北京赶赴杭州,准备筹建工作。
“我们全力支持寿险公司的筹建。”阳光产险浙江省分公司总经理费一飞一见他,就开门见山地明确表态。随即,一份《关于要求各中心支公司全力协助阳光人寿浙江分公司做好机构筹建工作的通知》的工作联系函,便张贴在了阳光产险浙江省分公司各机构的公告栏上,通知要求各分支机构要在发展规划、机构负责人人选、场地选址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寿险公司全力支持。王晓明临时办公地点也设在了产险公司的办公场地,电话、电脑等办公设施一并配备齐全。
阳光产险“兄弟般的友谊”助力,使寿险公司的筹备进展异常顺利。阳光人寿台州中心支公司筹备组“拎包入住”同是产险的办公区域。寿险普陀支公司筹建时,产险也正在筹建,双方干脆搬到了一起,同址办公。
“这样做,即便利了产险业务员交单,增加了人气,同时也提升了阳光保险的品牌形象。”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自2008年7月开始,寿险浙江分公司开始代理产险业务,产、寿业务交叉销售项目随即启动。阳光产、寿险整合各自资源优势,携手作战,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促进了各自的快速发展。产、寿险深度合作最大的好处,就是彼此都有广泛的客户资源,如能充分利用、资源共享,可以带来更大的业务增长。浙江产、寿险分公司领导自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不失时机地极力促成。自寿险公司筹建以来,双方领导就经常相互会面,商讨业务交叉销售事宜。一开始,业务启动得并不是特别顺利,前几个月的业务量也非常少。然而磨合期过后,从2008年11月开始,业务有了明显的增长;12月,实现了5万元的月平均销售额。这虽然还只是很微不足道的数字,但却给两家公司日后的综合开拓打下了很好的合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