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北京保险市场完全数据
- 2020年08月15日
- 00:00
- 来源:
- 作者:
2001年北京市实现保费收入142.86亿元,同比增收保费51.21亿元,同比增长56%,比北京市GDP11%的增速高出45个百分点。与全国同期保费增幅(32.19%)相比,高出24个百分点;保费收入占全国同期保费收入的6.7%。保险深度为5%,比全国高2.8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为1286元,是全国保险密度的6.7倍。与北京市上年同期相比,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提升了1.39个百分点和439元。
2001年,北京市各类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44.27亿元,同比增长37%。
一、产险市场情况产险业务全面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保险领域进一步扩大,保险服务进一步完善。2001年,产险保费收入38.23亿元,同比增长19%,高于全国同期产险增幅4.6个百分点。各项赔款支出16.22亿元,同比增长9%,综合赔付率为42%。
2001年北京产险市场特点:1、机动车辆保险持续增长。2001年机动车保费收入27.42亿元,同比增幅21%,占产险保费总收入的72%。承保机动车85.33万辆,比上年同期增保12.7万辆,增幅17.6%,承保率为50%。赔款支出13.29亿元,综合赔付率48%,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8个百分点,扭转了多年来机动车业务占规模、效益差的局面。2、调整险种结构,拓展保险领域初见成效。今年以来,各公司在责任、信用、保证保险领域都进行了积极的开发和拓展,特别是责任险种开发力度较大,推出了医师、律师、注册会计师等执业责任保险和旅行社责任保险等险种。3、开展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2001年各公司更加注重提高品牌意识和服务创新,以快速理赔为提升服务的突破口,建立了多样化的快速理赔机制。开展网上咨询、销售以及车辆定损等服务和95518、95500等服务热线电话的开通,使保险咨询、售后服务、出险报案等更加方便、快捷。4、竞争使保险产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速了传统产险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创新,使2001年的产险市场不断闪出亮点,根据市场需求,各公司对传统产品进行更新和改造,使老产品焕发生机,例如人保和华泰北分推出的金牛、居安理财等家财险,打破产险传统产品模式,将投资功能融入其中,投入市场后引起市场强烈反响,有望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将保险服务拓展到文艺、体育领域,尝试承保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和大型文艺演唱会,是2001年北京保险公司的又一举措,太保和人保北分公司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不仅拓宽业务渠道,提高保险公司知名度,也显现出保险产品与国际接轨,向多样化方面发展的趋势。
二、寿险市场情况2001年,各寿险公司继续瞄准新型险种的巨大市场潜力,在个人投资类保险产品热销的基础上,又纷纷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团体投资类产品,使寿险业务再度高速增长。北京市保费收入104.63亿元,同比增收保费45.1亿元,增幅76%,比全国同期寿险保费增幅高33.24个百分点。其中个人营销保费收入76.45亿元,同比增长84%;团体业务保费收入28.18亿元,同比增长56%。各类赔款和给付28.05亿元,同比增幅61%,其中死亡伤残医疗给付2.14亿元;满期给付13.14亿元。
寿险市场呈现以下特点:1、险种结构调整为寿险业带来发展机遇,传统寿险产品让位于新型寿险产品。2001年,各寿险公司继续瞄准新型寿险产品市场,除继续推出个人投资新品种外,还特别推出了团体投资类新型险种,使团险市场重新活跃起来,并加速了寿险投资、分红类产品比重的进一步扩大。据统计,在2001年人身险保费总收入104.63亿元中,有52.42亿元的保费收入来自于投资类产品,与传统寿险产品比较,该类产品比重已由上年的10%上升为50.1%。2、加强后续服务,续期保费大幅提高。2001年,各公司加强续期保费收缴力度,强化后续服务,使续期保费收缴明显好于往年,续保收入达39.61亿元,同比增幅64%,续期保费占营销总保费的51.8%。续保率的提高,一方面说明公司后续服务的加强和规范,另一方面也说明被保险人风险意识进一步提高,投保人更加成熟和理智。3、短期健康险增势不减。据统计,2001年个人营销短期健康险和团体健康险业务均呈现增长趋势,个人营销首期保费中,短期健康险保费收入0.77亿元,同比增幅69%;团体业务中健康险保费收入2.86亿元,同比增幅达133%。2001年各寿险公司为22万多人提供了健康风险保障。
投资类和健康类保险业务的快速增长有以下原因:一是良好的经济环境为商业寿险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截至2001年10月底,北京市GDP同比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这是寿险的发展前提和基础;二是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为商业医疗健康保险提供了商机;三是创新产品为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保险服务,投资功能产品融入到各类险种当中,使保险消费的选择更加宽泛。另一方面也说明投资类保险产品适合中国百姓保险消费的心理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