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险企高参
  4. 正文

长安保险、安心财产资不抵债?!起底9家风险评级“不达标”的财险机构

  • 2024年08月10日
  • 12:45
  • 来源:公众号 险企高参
  • 作者:

作者:空流霜

编辑:顾柠

来源:险企高参

非上市财险机构2024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已经陆续公布。从风险综合评级中,不难感受到财险行业的“鸭梨山大”。

据《险企高参》统计,有9家非上市财险机构今年上半年风险综合评级“不合格”,其中有7家风险综合评级为C,分别是华安财险、安华农险、渤海财险、富德财产、都邦保险、前海联合及珠峰财险。另有两家风险综合评级为D,分别为长安保险和安心财产。

众所周知,风险评级不只取决于偿付能力是否达标,还与其他风险因素相关。

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

第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完备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加强对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固有风险的管理,以有效降低公司的控制风险。

第二十二条 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通过评估保险公司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结合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对保险公司总体风险进行评价,确定其风险综合评级,分为A类、B类、C类和D类,并采取差别化监管措施。

上述九家机构风险综合评级不合格原因多有共性,总的来看,大致可划分为三类:其一是因投资失利导致计提损失过大所致,如长安保险和安心财产;二则是因“偿二代”二期实施,加强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所致,如富德财产、都邦保险、前海联合、珠峰财险;三是因机构自身经营出现问题导致净利润和保费收入不稳,如安华农险、华安财险、渤海财险。

(声明:部分机构的2024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未写最近两季度评级,故延续最新评级,如长安保险的偿付能力报告截止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中的风险综合评级为D)。

投资失利,利润“一落千丈”

两家风险综合评级为D的机构长安保险、安心财险均因“投资踩雷”造成巨额损失,两家机构的净利润、净资产、偿付能力充足率等业绩表现均为负值。

先来看“重量级选手”长安保险。长安保险自2022年二季度起被评为D类,当季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2.0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61.03%。今年二季度,长安保险的风险综合评级下降至D类,主要原因是公司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导致核心资本及内源性资本占比低,可资本化风险评分低。

长安保险净利润亏损很大程度上可归咎于踩雷P2P的“历史包袱”。2015年至2017年三年间,长安责任保险曾与超过10家网贷平台就履约保证险达成合作,其中包括邦融汇、钱保姆、好利网、土豆金服、融金所和微财富等。2018年,网贷行业暴雷后,长安保险深受影响,不到7年时间累计亏损超30亿元。2017年至2022年,长安保险净利润分别为-1.95亿元、-18.33亿元、-0.58亿元、-1.31亿元、-1.13亿元、-4.68亿元。长安保险最后一份偿付能力报告截止到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累计净利润为-3.82亿元。净资产为-3.54亿元。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32.48%。

from clipboard

种种不利因素也让长安保险的主体信用评级下调。2023年3月13日,大公国际发布评级报告称,将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主体信用评级由A+调低至A-,评级展望为负面。

另一家评级为D的安心财险也“不太安心”。安心财险自2020年第四季度起,风险综合评级便降至D级,并且这一评级已持续至今。其主要原因包括公司可资本化风险得分为零、可资本化风险较大、评估期末公司留存收益为负数、实际资本为负数,导致偿付能力充足率严重不达标。2024年第二季,安心财险的净利润为-0.11亿元,净资产为-7.34亿元,已是资不抵债的状态。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884.85%。

造成这一局面的仍是“投资踩雷”。回溯至2017年7月,安心财险与米缸金融建立了履约保证保险业务的合作关系。然而,2018年8月,米缸金融出现了大规模逾期事件,安心财险经营状况迎来转折点。由于投资米缸金融所遭遇的风险,安心财险在2020年第三季度收到了银保监会发布的《监管函》,被明确要求制定详尽的整改计划。此后,安心财险的偿付能力状况急转直下,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在2020年第四季度由原先的125.09%大幅下滑至-175.83%,同时净资产也从该年第三季度的3.16亿元人民币减少至第四季度的-1.91亿元人民币。

在被评为D级后,安心财险的业务发展陷入了停滞状态。由于偿付能力充足率为负值,公司已被责令暂停接受车险新业务,短期健康险也已无法经营。为了缓解流动性危机,安心财险急需外部资金的注入。今年3月,江苏监管局批复同意安心财险注册地址由北京市变更至苏州市。据业内人士透露,苏州国资拟收购安心财险,总部迁移也代表着公司股权结构或迎来变局。

经营不善,操作风险内涵隐患

风险综合评级均为C的三家机构——渤海财险、安华农险、华安财险则各有“苦衷”,如流动性不佳、公司治理、操作风险等。

先来看以“车险为重”的渤海财险,渤海财险自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风险综合评级一直维持在C级。主要是由于主流动性风险等监测指标表现不佳等因素。此外,渤海财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亦处于较低水平,2020年第四季度渤海财险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01.72%。

在评级为C之后,渤海财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应对挑战,包括人事调整,增资扩股等。

2023年2月,渤海财险进行了高层人事调整。曾在恒安标准人寿供职12年左右的刘振宇被任命为渤海财险的新任董事长。资料显示,2003年12月,刘振宇出任恒安标准人寿董事;2011年4月至6月,刘振宇担任恒安标准人寿代理总经理,2011年6月顺利转正,升任总经理,直到2023年9月26日。此外,刘振宇还有过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任职经历(该集团现为渤海财险第一大股东)。

在此之前,渤海财险还曾积极推进增资扩股计划。2021年6月,渤海财险获得了3.48亿元的增资批准。这一增资计划旨在提升公司的偿付能力,并支持其在非车险领域的发展(渤海财险的车险业务占比在八成左右)。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核心偿付充足率99.84%;综合偿付充足率158.90%。

业绩方面,2024年第二季度保险业务收入为19.77亿元,净利润0.21亿元。在过去五年中(2019-2023年),渤海财险的业绩表现可谓跌宕起伏。过去五年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37.21亿元、32.14亿元、35.65亿元、33.75亿元、35.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83亿元、0.12亿元、-3.5亿元、0.35亿元、0.47亿元。

而“20岁的老牌农险”安华农险自2022年第四季度起,其风险综合评级由BB类连降两级至C类,主要原因为公司治理方面存在风险。

作为一家全国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在评级降至C类后,安华农险积极推进股东结构调整,2023年7月,安华农险股东中科恒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佳乐紫光科贸有限公司、盘锦龙德实业有限公司与融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融捷集团”)签订《股份转让协议》,上述三家股东单位拟将其持有的公司股份转让给融捷集团。转让完成后,融捷集团持股总数将升至34600万股股份,占其总股本的32.719%,已接近监管规定的“险企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不超三分之一”的顶格上限。但据安华农险最新偿付能力报告各股东情况来看,该转让尚未完成。    

from clipboard

2024年第二季度,安华农险保险业务收入为37.37亿元,净利润0.9亿元,核心偿付充足率184.94%,综合偿付充足率187.35%。

与前两家被评为C类的机构不同,“财险老十”的华安财险被评为C类,则有操作风险、投资损失等多方面复合因素造成。

自2022年第一季度起,华安财险风险综合评级由B降为C。华安财险在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主要由于操作风险相关指标得分较低导致。此外,公司在内控管理执行、合规意识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例如,2023年11月21日华安财险温州中心支公司因虚挂保险中介业务套取手续费、编制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等原因被警告并处罚款共94.5万元。

自评级为C之后,华安财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化解风险。公司表示,将积极与监管部门沟通、明确整改方向,对重点风险综合评级指标开展定期监测分析,建立督导整改机制、将评级指标管理要求融入指标责任部门日常管理,从源头加强风险预防效能,提升整改效果。

此外,华安财险曾出现过重大投资损失。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华安财险委托控股子公司华安资产开展债券投资和具体风险管理,华安资产于2020年、2021年期间分多次为华安保险委托投资账户购入碧桂园发行的“H20碧地3”、“H20碧地4”、“H1碧地01”“H1碧地02”及“H1碧地03”债券合计投资余额4.28亿元。受2023年房地产行业复苏情况不及预期影响,碧桂园无法按约兑付后续到期债券。据悉,华安保险持有的碧地债已于2023年9月展期。截至2023年12月末,华安保险已对持有的碧地债计提减值金额2.03亿元,剩余账面价值2.25亿元。

受于此,华安财险在2023年首次出现大幅亏损,但是其保费收入节节攀升。2019年至2023年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145.78亿元、150.65亿元、158.16亿元、166.67亿元、174.7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3亿元、0.92亿元、0.08亿元、1.06亿元、-11.66亿元。2024年第二季度,华安财险保险业务收入为78.72亿元,净利润0.83亿元。核心偿付充足率91.51%,综合偿付充足率135.60%。

适应新规,挤出“安全水分”

富德财产、前海联合、珠峰财险这三家机构的风险综合评级均在2022年第一季度降为C,正是偿二代二期实施的时间节点。多家机构也表示评级的调整与“偿二代”二期有关。都邦财险略有特殊,先在2022年第一季度降由B降D,后在2023年第一季升为C。

富德财产表示由于“偿二代”二期监管规则对风险综合评级的评价标准与指标进行了调整,公司从上一季度评级结果B级下降至C级。原因是最近一期公司治理监管等级为E级,因此根据最新的评级标准,公司风险综合评级为C级。公司已于近期召开股东大会,对公司治理问题及内部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梳理排查和分析,后续将就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调整方案,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前海联合在偿付能力报告中坦言,受最新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评价指标调整的影响,公司评级结果调整为C。已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分析评级下调原因,就主要失分点和存在问题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尽快实现偿付能力达标。

珠峰财险则表示,按照银保监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11号: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及相关通知要求,进行2022年第一季度对自身的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开展自评估工作。在2022年一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的各项指标中,“可资本化风险”类别下共有5项指标,其中4项可客观计量分值。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偿付能力充足率持续高于150%”这一指标外,其他3项指标与过往相同得到该项的满分。

而都邦财险被评为D类的原因并未在当季度说明,但是在2023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中提到:“2021年12月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偿二代”二期规则,影响公司风险综合评级大幅下降,一是规则中调整了综合评级的评分标准,对公司影响较大的是可资本化风险单项的占比,二是对公司治理条线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是大部分指标调整为根据本公司在行业中的排名进行评分。”

值得注意的是,都邦财险的评级上升也伴随着“偿二代”二期过渡期的“延长”。都邦财险曾在2023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提到,原中国银保监会给予都邦财险从2022年至2024年三年时间的“偿二代”二期过渡期。然而到了2024年第二季度报告中表示,过渡期政策的批复执行,虽然对当前公司偿付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作用,但随着时间推进,风险因子将以年度为单位逐渐上升,到2025年过渡期结束。

from clipboard

阅读排行榜

  1. 1

    前三季度巨亏7.5亿!友邦系老将加盟,华泰人寿能否重振“小而美”风采?

  2. 2

    共揽2.55万亿!揭秘八大上市保司十月保费江湖:人身险单月7家负增长,国华人寿前十月降幅12%;平安财增速领跑老三家

  3. 3

    平安银行原高管跳槽“失败”跨界保险!?53岁蔡新发任友邦保险集团首席创新官、创新办负责人,直接向李源祥汇报…

  4. 4

    “天价外脑”出走?!9000万年薪李源祥宣布辞任友邦人寿董事长,陈荣声代行职责;前三季度净利增盈15%,分支机构扩张加速…

  5. 5

    年内又双叒叕举牌!险资为何频频看好交通股?|七日谈

  6. 6

    中融人寿“准85”后副总经理陈堃被爆失联!曾任恒大人寿投资管理中心总经理,去年“老领导”朱加麟被调查…

  7. 7

    注册资本增至73.6亿,2600亿中信保诚人寿“再出发”:增资25亿元,单季度扭亏为盈;农行系总经理常戈发声…

  8. 8

    85家财险江湖三季度业绩风云榜:众安在线保费超太平、净利逆袭榜七;永诚财险受台风重创、亏2.4亿黯然登榜

  9. 9

    重磅!这家险企总精算师任上被带走,与“落马”恒大人寿原董事长“颇有交集”;亏损4亿,三季度投资收益率降至1%,中英人寿怎么了?

  10. 10

    “老七家”高调入局,百万级代理人队伍再造谁是“卷王”?!寿险转型下半场哨声吹响…

推荐阅读

  1. 1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2. 2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3. 3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4. 4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5. 5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6. 6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7. 7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8. 8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9. 9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10. 10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