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A智慧保
  4. 正文

从相互保险社八年破冰之旅,看新型保险组织“普惠性、先进性”

  • 2024年06月26日
  • 17:47
  • 来源:
  • 作者:新时代保险研究院

当前,我国保险业正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对市场环境与客户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险企主动转型变革,渴望尽快探索出新的增长动能,实现降本增效,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6月19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指出,保险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表示,保险源于互助共济、风险共担,蕴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理念,与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天然契合。


一瞬间把一类新型保险机构又拉回了行业视野,那便是具有“互助共济、风险共担”天然基因的相互保险。


回望2016年6月22日,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简称“众惠相互”)、汇友财产相互保险社(简称“汇友相互”)和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简称“信美相互”)获批筹建,这标志着相互保险这一国际传统、主流的保险组织形式在我国开启了新的实践探索,我国多层次的保险市场体系建设也迈出了新的步伐。


弹指一挥间,八年过去,首批相互保险社在我国的探索价值正初步显现。近期,作为首家全国性相互保险组织,据众惠相互2024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在行业资产、负债两端双重承压的背景下,该公司的保费收入和净利润逆势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106.58%和318.79%。另外两家相互保险组织汇友相互和信美相互亦是稳扎稳打,近年稳步进入盈利周期。


随着相互保险组织逐渐迸发出较强生命力与竞争力,业内也不由得好奇,相互保险的发展优势有哪些?在具体实践层面,又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站在服务国计民生的角度,相互保险又取得了怎样的突出成果?


在首批相互保险社获批筹建满八年的历史节点下,有必要纵深剖析,追根溯源。



01 深耕八年,势头强劲





降低资产负债成本、优化业务结构、提升经营质效……成为近年来保险业转型发展的共识。在行业主体苦寻转型之道、增长空间之时,从高质量发展角度来看,相互保险社这一新型的保险组织也在逐渐崛起,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逆势成长。


近日,众惠相互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该公司一季度保费收入5.9亿元,同比增长106.58%;净利润1931.49万元,同比增长318.79%;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381.66%。其保费收入与净利润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呈现出不俗的发展势头和运营效率,且风险管理能力不断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度,众惠相互实现承保打平,取得净利润8053万元,创下历史新高,业务营收持续增长,稳步踏入盈利周期。


难能可贵的是,众惠相互还找到了适合自身的专业化、差异化经营之路。在业务定位上,展现出高度的聚焦性。作为一家财险公司,众惠相互的九成以上业务来源于短期健康险,主要聚焦于儿童、老人、新经济从业者以及带病体等特定人群,致力于通过相互机制解决社会保障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发挥金融行业社会治理功能的核心作用。这种精准定位不仅有助于公司找到中国式相互保险的自身定位,更为其高质量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目前健康险业务已成为众惠相互的增长主力,2023年健康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9.07亿元,占比达95.27%,较上年度增长23.28%,开业以来均实现正增长。另外,健康险业务经营品质也不断优化,当年实现承保利润1526万元。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进保险行业不断与时俱进;观察国际保险市场上近些年来发展最快的财产保险业务,第一是健康险,第二是责任险,在我国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两类业务都是公共属性很强的领域,是在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全球范围来看,相互保险在这两个领域都有成熟的模式、广泛的实践、大量的案例,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学习,未来在我国的市场规模一定还会不断增加。”众惠相互董事长李静分析指出。


其实,除了众惠相互外,与该公司同期获批的另外两家相互保险社“信美相互”和“汇友相互”,近几年在经营发展上也各有突破。显然,尽管相互保险组织较为小众,距离三家相互保险社获批筹建也仅有八年,但当前在跌宕起伏的行业变革期下,却有着较强的发展韧性。


02 相互机制,契合时代脉搏





相较于快速发展的势头,在知名度上相互保险对于国内很多人来讲可能有些陌生,但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早于股份制公司诞生。


简单来讲,相互保险就是面对某种风险,个体很难承担损失,因此一群需要面对同类风险的个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以同舟共济为目的,共同缴纳保费汇聚成风险保障资金池,成为关系平等的会员。而当风险发生时,用这笔资金对受损会员进行补救,这种方式也是人类最初自发形成的保险行为。


凭借在风险保障和组织运作方面的独特优势,相互保险一直在全球保险市场中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至今依然是国际主流的保险形态之一。尤其是在信息充分对称的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自身的自主选择、自主参与、信息公开、服务至上的消费理念与相互保险这种会员价值最大化、主动参与、公开透明的诸多优势相结合,促进了近年来国际市场上相互保险快速增长,市场份额不断在提高。尤其是经济发达、信用程度高的地区,相互保险市场占有率更高,按相互保险自身的保险机构来看,来自欧洲和北美的保费占比达到85%。


身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中国相互保险发展还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21年中国相互保险市场份额仅0.2%。而伴随人口红利消退,中国保险市场正逐步从增量向存量阶段发展,更加注重用户价值和关注消费者权益的相互机制凸显出显著优势,在中国具备广阔想象空间。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相互保险。2016年6月,原中国保监会审议通过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等三家相互保险筹建申请。2022年2月,相互制保险组织再度扩容,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获批筹建,成为国内第5家持牌相互保险机构。


监管部门之所以大力推进机制创新,设立相互保险机构,其初心即鼓励遵循“互助共济、风险共担”的核心理念,注重发挥相互保险的独特优势,致力于在当前国家亟需的小微企业、建筑企业金融服务以及特定群体养老健康保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总体呈现出“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优”的鲜明特征,对于推进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完善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互保险的本质是“互助共济”,有着较强的普惠性、灵活性,能够更好地满足特定人群、中低收入人群和高风险领域多样化的风险保障与服务需求。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以及做深做实普惠金融的政策导向下,具有普惠属性的相互保险非常契合时代发展的脉搏。


03 普惠金融,探索成果初显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就指出,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会议还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普惠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被提及,体现了我国金融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此外,6月6日,金融监管总局最新发布的《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强调,保险公司要主动承担保障民生、服务社会的责任使命,立足自身经营特点和优势,积极参与和推动普惠保险发展。


那么,自带“普惠”属性的相互保险组织,是如何发挥这一优势的?在普惠保险方面又做出了哪些创新实践?


『A智慧保』注意到,深耕健康保障赛道的众惠相互,近年来就将相互保险的共建共治制度和公益普惠的天然属性,与人民群众真正需求的补充性福利保障深度结合,积极发挥“补短板、填空白”的作用。


如2023年,众惠相互联合各级工会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医疗保障大局,主导参与普惠保险项目。在广西地区,联合当地总工会依托医保及职工大病互助,制定了“广西职工自费医疗保障计划”,建立保障新模式,延伸补充医保保障服务内容,为广大职工本人提供医保外的自费医疗保障。


面对我国老龄化加深的现状,众惠相互联合公益机构发起“万户健康”公益项目,为100岁以内的慢病老人提供重疾和门诊医疗、恶性肿瘤等保障。除此之外,该公司还陆续开发了近20款老年人意外、医疗及重疾产品,覆盖人群超10万,以提高老人的抗风险能力。


此外,众惠相互还主动满足新市民的风险保障需求,发起了多个城市普惠保障项目,放宽投保条件,包括深圳众惠保、爱她保等,其中新市民占比超过30%;成立之初,众惠相互还将特定疾病领域内的健康保险作为一个重要探索方向,积极打造有普惠特点的带病体保险产品,如推出面向慢性肾脏病患者可带病投保的保险产品“肾爱保”。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发肾病相关产品共计16种,极大地填补了肾脏人群的保障空白。


历经几年的深入探索,众惠相互已经摸索出了相互保险的“根与道”,发现了相互保险与国内保险市场相结合的适宜土壤。只有充分发掘相互保险的模式优势和机制优势,解决未被充分满足的特定领域、特定人群的保障需求,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相互保险发展之路,为金融强国的实施贡献力量。


除了众惠相互外,其他几家相互保险组织也主动践行“普惠”理念。如信美相互通过聚焦“一老一小一病”群体的保险保障,开展产品创新,为具有同质化风险的特定人群提供保险保障;汇友相互聚焦建筑行业等高风险领域的保障空白,提高住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阳光农业相互和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则更加专注农业和渔业的风险保障需求,为促进“三农”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谈及相互保险组织发展普惠保险的意义,众惠相互董事长李静表示,一是惠及大众,回归保障本源。相互保险的每个投保人均为会员,众惠相互以提升全体会员的保障和福利作为宗旨,提供纯风险保障型产品,人均保费不到700元,以简便灵活且惠而不费的保险产品和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服务,更高效地宣传和推广,扩大保险覆盖率,满足老百姓的医疗费用保障需求,以应对重大风险支出,具备显著的普惠属性。


二是细分市场,提供专精的风险解决方案。相互保险可在特定的行业及人群中持续深耕细作,有效发挥会员“共建共治”等相互保险特有机制,设计更具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做好风险减量管理,提供全周期、全链条保险保障,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民生。


04 地位攀升,在中国大有可为





当前,相互保险组织在中国保险市场上初显锋芒。那么,长远来看,相互保险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几何呢?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保险始终葆有穿越周期的力量。


据史料记载,相互保险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或古罗马帝国手工艺人互帮互助的援助活动。迈入18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家庭、乡村等小范围风险救助模式逐渐瓦解,开始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相互保险组织。1756年,英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人寿相互保险公司——伦敦公平保险公司,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相互保险在全球已拥有庞大规模,彼时,世界十大保险公司中,有六家是相互保险公司。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因相互保险投保人与所有人的身份合一,不追求盈利最大化,能持续稳健经营,表现出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其优势再度显现出来,在国际保险市场上又重新焕发生机,其增长态势逐渐超过股份制保险公司。


据国际合作与相互保险联合会(ICMIF)发布的《全球相互保险市场份额2023》研究报告,自2007年至2021年,相互保险保费增速达到46.3%,超过保险行业整体36.8%保费增速。2021年,在发达保险市场中相互保险市场份额高达32.2%。


深究相互保险这一古老的保险形式经久不衰的原因,在市场专业人士看来,这离不开其与生俱来的制度优势。区别于传统的股份制保险公司,相互保险组织没有外部股东,由全体投保人共同所有,不存在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这就促使投保人能够与保险人利益一致,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


这种机制最大的特点是可有效解决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特别在健康险领域是极佳的应用场景。在研究国外医疗保障制度时,发现相互保险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设计和公益普惠的天然属性,能有效提供人民群众真正需求的补充性福利保障,与我国医改和医保制度公益方向完美契合。在卫生健康领域弥补了社保与传统商业保险之间的断层,有效减少医疗费用和医疗保险支出,促进人民健康水平提升,是社保体系的有益补充,对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有促进作用。


作为“会员制”的相互保险,其展业费用较低,外加近几年互联网、保险科技手段的加持,使得成本管控优势也更加明显,十分契合当前监管引导行业主体降低资产负债成本、学会算账经营的高质量发展导向。


对于发展相互保险的深远影响,监管机构在《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答记者问中也曾指出,创新发展相互保险这一普惠金融形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一是有利于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保险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其二是有利于丰富保险市场组织形式,挖掘保险业新的增长点;其三是有利于树立长期经营理念,促进保险业转型升级;其四是有利于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方式,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效率;其五是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保险意识,改善保险行业形象。


落眼当下,作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中国相互保险的发展尚在初级阶段,市场份额占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俨然,随着相互保险国际地位不断攀升,以及其制度优势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未来相互保险在中国将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开拓空间,特别是在国家大力倡导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引导保险业积极参与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的政策红利期下,可以预见,相互保险在中国将大有可为。


正如6月19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发表的主题演讲中所言:保险源于互助共济、风险共担,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理念,与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天然契合;保险业要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自觉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奋力写好“五篇大文章”的保险篇,切实发挥经济“减震器”与社会“稳定器”作用。而具有 “互助共济、风险共担” 天然基因的相互保险,发展可谓正当时。


阅读排行榜

  1. 1

    周评|从“双11”到保险“开门红”,正在告别“大进大出”式消费

  2. 2

    保险业多位高管失联,找寻背后的那些蛛丝马迹!

  3. 3

    玖亓周评|10万亿化债!财政刺激救短期,最终化债靠发展

  4. 4

    时隔三年半,水滴拟赴港再上市!内情主导,还是外因倒逼?

  5. 5

    探求专业养老险公司致力成为经营第三支柱“头部”的方法论

  6. 6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险资,最近盯上哪些新“标的”?

  7. 7

    玖亓周评|险企三季报的“高光”和波动

  8. 8

    五大上市险企盈利暴增!“规模+盈利”能否可持续,半喜半忧!

  9. 9

    玖亓周评|从比亚迪到小米,新能源车险会“变天”吗?

  10. 10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财险:折射国家态度、外资雄心、中资战略!

推荐阅读

  1. 1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2. 2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3. 3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4. 4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5. 5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6. 6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7. 7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8. 8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9. 9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10. 10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