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随年报,上市险企2024“开门红”业绩单亮相。截至4月21日,已有8家上市险企披露一季度保费收入情况。
据『A智慧保』统计,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阳光保险、国华人寿、众安在线8家公司一季度共揽保费11337.07亿元,同比微增0.97%。其中,寿险公司保费同比增速涨跌不一,财险公司均保持增长,但增速也有所放缓。
其中,寿险公司的表现并不出乎预期之外。从外部因素看,2023年一季度“开门红”的两大关键支撑因素,银保渠道高增和定价利率下调预期,在今年一季度力道消退。同时,险企自身在降成本、精细化经营方面也有很强的动力,例如近年市场利率持续下行,无论是现在兑付几年前“开门红”期间销售的产品,还是未来兑付当前销售的产品,满期给付压力都考验着险企的产品结构合理度和资产配置度。高收益产品规模越大,意味着满期给付压力越大。
叠加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不“唯规模论”已逐渐成为保险行业的共识,不论是寿险代理人队伍清虚、强调新业务价值,或是财险公司对核心车险业务的乱象“开刀”等,都是险企发展理念转变的体现,也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01 探求寿险升降背后的缘由
2023年一季度,经历了多年渠道转型、代理人队伍清虚的寿险业,迎来了一个压力释放后的拐点,叠加银保渠道高增长和定价利率下调预期下居民保险储蓄需求的提前释放,寿险业保费增速达8.86%,有可比数据的上市系寿险公司保费平均增速也反弹明显。不过这个势头没有持续太久,今年一季度行业整体数据还未公布,从A股和H股7家上市系寿险公司看,合计保费收入7620.68亿元,同比增速转跌,下降了1.04%。
7家公司保费收入分化较大,同比增速呈“三升四降”。其中,中国人寿、平安人寿、阳光人寿3家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分别为3376亿元、1733.02亿元和325.63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3.2%、0.9%和5.44%;而人保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国华人寿保费收入均同比下滑5%以上,降幅最高的是国华人寿,达20.55%。
实际上,2023年一季度虽然寿险业整体行至拐点,不过上市系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呈现分化。7家上市系寿险公司彼时的保费增速就是“四升三降”,同比负增长的公司也是人保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从单家公司情况分析,有代理人产能提升程度不及同业、采取趸交冲量政策致使基数过高等原因。
今年一季度保费同比负增长的公司多了一家国华人寿,同比增速从去年同期的增长26.85%转跌至-20.55%。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人保寿险等3家公司保费收入同比降幅扩大,从去年同期的不到3%扩大到今年一季度的5%以上,正增长的3家公司保费收入增幅也有所“缩水”。
增势“中止”或减弱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银保渠道新单承压和利率切换下的“炒停售”不再。2023年上半年,人身险利率切换的消息带动增额终身寿险热销,7月底,人身险预定利率告别3.5%时代;而后从8月开始,监管在银保渠道力推“报行合一”,全行业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逐季来看,在2023年年报和季报中就有所体现,并延续到今年一季度。
『A智慧保』获得的一份行业交流数据显示,统计的30家寿险公司中,包括“老七家”在内的22家公司,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在今年一季度同比下滑,降幅最高的达61%,仅8家公司银保渠道保费正增长,整体增速为-22%。
银保渠道业务占比高的公司受影响更大。以今年一季度保费增速转跌的国华人寿为例,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银保渠道保费收入贡献比高达92%。接近公司的人士对媒体称,公司在“报行合一”要求下受到较大冲击,正在进行结构优化,成果尚需时间。另一家传统银保大户大家人寿,一季度银保渠道保费增速也同比下降了32%。
02 财险增速放缓,成本或增加
相较寿险业的起伏,财险业“发挥”相对更稳。今年一季度,5家上市系财险公司合计实现保费收入3350.59亿元,同比增长5.15%。
以规模看,行业座次没有变化,保费收入由高到低的分别是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阳光财险和众安在线,一季度保费收入分别为1739.77亿元、790.76亿元、624.91亿元、124.29亿元、70.86亿元。以增速看,领跑的是阳光财险和众安在线,分别为18.26%、18.1%,“老三家”的保费同比增速均未达到两位数。
综合多家券商团队的分析,一季度财险业务保费收入稳定的一大主因,是过节效应及消费提升影响,尤其随着中央和地方促进新能源车等支持政策的持续出台,叠加以旧换新政策及部分新车型发布,汽车销量保持稳定增长。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60.6万辆和67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4%和10.6%,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不过,作为财险业第一大险种的车险业务,比更多影响寿险业的银保渠道更早实施“报行合一”政策,且今年初监管加大了相关检查处罚力度,这也对财险公司保费收入产生一定影响。与去年同期相比,5家上市系财险公司一季度保费收入增速均有所下滑。
差值最大的是人保财险,增速从10.19%降至3.78%。据其披露的各险种保费增速看,前三大险种车险、意外伤害及健康险、农险一季度保费收入增速分别为1.9%、6.2%、3.2%,均不及去年同期,信用保证险的保费收入增速甚至从去年的26.7%转为今年的-7.6%。另一家披露了各险种保费增速明细的是平安产险,其第一大险种车险今年一季度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3.54%,但非车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了9.75%,也拖累了整体增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不久前各家公布的2023年年报可看出,车险“增收难增利”现象普遍,并拖累公司总体利润表现,只有非传统业务结构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去年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国君非银金融团队预计,在汽车出行恢复及低温冻雨等灾害影响下,预计一季度财险赔付率、综合成本率将同比小幅抬升。不过,当下财险业头部公司主动优化业务结构改善承保质量,预计承保盈利将保持稳健。
03 摒弃“唯规模论”转练“内功”
业界普遍预计,在商业银行挂牌利率调降、长端利率低位震荡的背景下,寿险需求有望保持旺盛;财险方面,乘用车零售销量也将持续提升并带动车险保费回暖。而规模之外,保险公司现在更关心结构、效益和价值提升,不再“唯规模论”。
例如,从一季度单月来看,3月上市系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整体回升,其中新华保险原保费收入647.72亿元,同比大增2.5倍,是当月表现最亮眼的险企。公司表示,这主要得益于个险渠道业务规模及价值的提升,保费收入结构得到优化改善;同时,公司还加大了对长缴产品的销售力度,推动个险价值率提升。
将时间线进一步拉长来看,近年寿险代理人队伍持续清虚、险企不断强调新业务价值,都是行业发展理念转变的体现。财险公司也在摆脱粗放式竞争模式,例如对核心车险业务的乱象持续“开刀”,从近年车险的一次、二次综改,到去年“最严车险规定”450号文出台、去年底头部险企首发自律公约,再到近期部分险企针对新转保家用车及驾乘险执行严格自律,都体现了从“拼价格”向“拼价值”的转变。
险企在精细化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加强“内功”修炼,也是应对经济转型发展、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之举。近期有报道称,随着2018年、2019年“开门红”期间销售的大量5—6年期分红型两全险、万能型两全险以及实际存续5—6年期的年金险陆续到期,我国寿险业逐步进入满期给付高峰期,无论是投资风险或是资金管理不当导致的险企资产负债不平衡,都有可能导致满期给付风险。
近几年,险企对利率下行带来的资负平衡压力体会或更深。“卖的越多,或许亏的就越多。”有机构人士坦言。根据一份市场调研反馈, 前几年行业投资端表现较好时,尚能支撑相对较高的结算利率,但近年增量资产收益率无法达到先前水平。如以万能险利率和上市险企2023年总投资收益率相比,后者多没超过3%,仅中国人保实现3.3%,与部分产品利率“倒挂”,意味着险企要亏损经营这类产品。今年初万能险产品利率全面进入“3时代”,背后既有监管引导,也有险企调节负债成本的自驱力。
“考虑到LPR持续调降及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行趋势,不排除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在年内有再次下调的可能性。”招商非银分析师郑积沙指出。在光大证券分析师王一峰看来,在去年同期高基数下,预计今年二季度上市险企保费同比增速还会有所承压,但在监管通过“报行合一”等措施加速推动行业高质量转型背景下,险企负债端成本得到有效管控,预计“以价补量”将推动价值指标延续向好态势。
周评|从“双11”到保险“开门红”,正在告别“大进大出”式消费
保险业多位高管失联,找寻背后的那些蛛丝马迹!
玖亓周评|10万亿化债!财政刺激救短期,最终化债靠发展
时隔三年半,水滴拟赴港再上市!内情主导,还是外因倒逼?
探求专业养老险公司致力成为经营第三支柱“头部”的方法论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险资,最近盯上哪些新“标的”?
玖亓周评|险企三季报的“高光”和波动
五大上市险企盈利暴增!“规模+盈利”能否可持续,半喜半忧!
玖亓周评|从比亚迪到小米,新能源车险会“变天”吗?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财险:折射国家态度、外资雄心、中资战略!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