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A智慧保
  4. 正文

考问上市险企的财险净利:谁在拖累,哪些涨跌,如何护盘?

  • 2024年04月14日
  • 17:01
  • 来源:
  • 作者: 新时代保险研究院

随着财报季收官,上市财险公司2023年的成绩单已悉数出炉。


虽不像寿险行业在去年预定利率切换下有一波“高光时刻”,但6家上市财险公司整体稳扎稳打,2023年保费收入均平稳增长。同时,各公司普遍加强风险减量管理,面对去年较多灾害,财险业务综合成本率也没有大起大落,多表现微升。


不过,6家上市财险公司中,仅“非传统”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去年净利润同比正增长,拉动其业绩的是数字生活等业务板块及扭亏的投资表现;而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阳光财险及太平财险这5家传统财险公司的净利润均出现下滑,“扛大梁”的车险业务“增收难增利”。在多家公司业绩会上,新能源车险如何降成本依然是关注焦点。



上市财险公司2023年业绩表现



A智慧保根据各公司年报整理制图




保费稳增


综合成本率微升



1.08万亿元,这是6家上市财险公司2023年原保险保费收入总额,与全行业同期1.6万亿元原保险保费收入相比,占比约67%,有着绝对的代表性。


从各家具体数据看,以千亿为分水岭,人保财险2023年原保险保费收入为5158.07亿元,同比增长6.3%,是我国财险业首家年保费突破5000亿元的公司;位居第二、三的分别是平安产险、太保产险,2023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3021.6亿元、1883.42亿元,增速分别为1.4%、11.4%。除“老三家”外,太平财险、阳光财险及互联网财险市场份额第一的众安在线,2023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333.87亿港元、442.4亿元、295.01亿元,增速分别为1.4%、9.6%、24.7%。


今年初采用新会计准则后,保险公司财报中首次亮相的“保险服务收入”指标,在营业收入项下替代了“保费收入”,但二者含义不同。在直观数据上,人保财险、太保产险、太平财险和众安在线的保险服务收入低于保费收入,分别为4572.03亿元、1771.28亿元、324.04亿港元、275.21亿元;平安产险、阳光财险的保险服务收入高于保费收入,分别为3134.58亿元、454.8亿元。


保费和保险服务收入能体现一家公司的规模,综合成本率能更多反映业务成本和质量,在该指标表现方面,上市财险公司也都表现得相对稳健。从业务布局和业务策略相似的5家传统财险公司看,其中4家综合成本率上涨,幅度最大的是太平财险,同比上涨1.2个百分点至98.4%;年末绝对值最高的是平安产险,综合成本率为100.7%,同比上涨1.1个百分点,也是唯一破百的上市系财险公司;人保财险、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分别上升了0.9个百分点、0.7个百分点至97.6%、97.7%。阳光财险综合成本率下降了0.7个百分点至98.7%。


综合成本率多数微升,与去年台风、暴雨等大灾及疫后出险率回归常态有关。与行业相比,上市财险公司的表现更算“上好”。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保险市场观察》(以下简称“报告”),2023年财产险综合成本率100.18%, 较上年同期增长1.28个百分点,85家财产险公司中55家公司综合成本率超100%,占比64.47%,较上年同期增长5.43个百分点。


实际上,行业“马太效应”早已广受讨论,头部险企普遍销售渠道更广、管理基础更好、技术实力更强,这些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其进一步实施战略规划提供了基础,例如多家上市财险公司在财报或业绩会上提到了风险减量管理。


“去年自然灾害比较多,但我们的综合成本率能维持稳定,就是因为我们做了大量风险减量管理。下一步保险很多业务(如巨灾业务)可不可保,就取决于能不能做风险减量服务。把风险减量做好,大灾不一定需要大的赔付。”人保集团董事长王廷科在业绩会上说道。


多家财险公司都强调了“事前”风险减量的重要性。如阳光保险在财报中称,公司加快科技创新与风险减量服务融合,利用技术手段重塑风险减量服务理念,推出“红外热像”“防灾物联网”等多个风控服务产品,为酒店、医院、小微商户等多个行业打造专属风险管理解决方案。2023年,累计为1.4万个企业客户提供科技减灾和专业风险咨询服务。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在业绩会上回应今年初冻雨灾害时表示,损失超过5个亿,但对公司总体影响有限。太保产险同样高度重视风险预警、风险减量体系建设、“防减救赔”一体化能力建设,并将其列为2024年及中长期高质量发展聚焦的落点之一。



车险拖累净利


“新能源”降本是焦点



能反映行业“马太效应”的还有其他指标,如与综合收益率密切关联的净利润。报告显示,财产险行业利润集中度较高,2023年净利润排名前三的公司总和占比超过九成。不过6家上市财险公司与行业整体经营承压同频,5家传统财险公司盈利均同比下降,仅“非传统”的众安在线去年净利润同比正增长。


年报显示,5家财险公司2023年净利润同比降幅均超过10%。“老大哥”人保财险净利润同比下降13.3%至252.29亿元,平安产险净利润同比下降11.4%至89.58亿元,太保产险净利润同比下降19.7%至65.75亿元,阳光财险净利润同比下降36.1%至9.78亿元,太平财险净利润8639万港元,同比降幅达71%。


为何业务整体规模增长但盈利状况不佳?车险“增收难增利”是一大拖累。2023年,车险依然是各家财险公司的“基本盘”,其“增收”表现在车险保费收入、车险保险服务收入的普增上。仍以5家传统上市系财险公司对比,“老三家”的车险保费收入都已在千亿量级,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2023年车险保费收入分别为2856.26亿元、2138.51亿元、1035.14亿元;阳光财险、太平财险保费收入在200亿—300亿量级。2023年除太平财险外,另4家财险公司车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在5%—6%上下,太平财险车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了2%。


5家公司车险保费收入的贡献占比在50%—70%之间,对保费“护盘”表现之稳定,离不开新车销量增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在政策拉动下的快速扩张。“车险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新能源车的增长。”人保集团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在业绩会上说道。数据显示,2023年,人保财险新能源车承保数量同比增长57.7%,太保新能源车险增长54.7%,均明显高于总体车险保费增速,可以直观反映新能源车险的迅猛增势。今年1月、2月,不同于寿险“开门红”略惨淡,财险公司保费收入整体继续向上,有媒体分析认为,这离不开春节前后购车需求释放的带动。


不过,在给财险公司带来业务增量的同时,车险尤其是新能源车险也让保险公司承受愈发明显的承保亏损压力。新能源车的物理属性,加上不少人购买新能源车用于网约车业务,令新能源车险出险率、赔付率高企。叠加2023年疫后出行恢复因素,可比数据显示,“老三家”2023年车险承保利润均出现下滑。其中,人保财险、平安产险车险承保利润分别为86.23亿元、47.32亿元,均同比下降约四成,太保产险的车险承保利润同比下降15%至24.1亿元。


多年来,新能源车险如何降成本成为行业一大焦点,各家公司也采取了相应措施,着手点主要在渠道、理赔等环节。例如平安产险财报中称,构建了新能源专属定价、服务、理赔体系,以持续提升车险盈利能力;太保产险财报显示,公司探索新能源车经营新模式,全面布局融入汽车产业生态,与车企建立扁平化协同合作机制;于泽在业绩会上谈到,人保财险在新能源车险方面建立了专营的垂直管理理赔运营模式,比燃油车的理赔更准、更快。


“大公司在定价、数据、渠道等方面有优势,预计车险市场的马太效应会进一步显现。”于泽还进一步称,金融监管总局加大对车险“报行合一”的监管力度,将会形成更持久严格的处罚机制,对促进车险降本增效、市场规范更有利。顾越也表示,虽然目前新能源车险的综合成本率还处于亏损状态,但去年以来已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所以对未来新能源车险的发展充满期待。



“非车”增降不一


责任险保证险拖累大



在车险市场之外,财险公司也纷纷开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非车险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加上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及险企业务结构优化,以农险、责任险等为代表的传统非车险产品进一步丰富,退货运费险、航班延误险等个性化新产品不断涌现。


根据协会报告,2023年非车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7212.36亿元,同比增长7.88%,增速高于车险业务,占比45.1%,近五年占比逐年提升,比综改前提升了8.08个百分点。非车险前三大险种依次是健康险、农业险、责任险。


上市财险公司也在此方面发挥头雁作用,多家公司的非车险增速跑赢行业均值。可比数据显示,2023年,人保财险非车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7.4%至2301.81亿元,太保产险非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9.3%至848.28亿元,阳光财险非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4.9%至181亿元,增速均超过本公司的车险业务。不过平安产险非车保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了11.2%,为648.99亿元。


进一步来看,部分险企的个别非车险种也和车险一样“增收难增利”,甚至亏损面更大。例如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阳光财险2023年责任险承保利润均为负值,最高的人保财险承保亏损23亿元。从行业看,责任保险也位居2023年赔款金额前三位的险种之列。多家公司表示,会进一步提高精准定价能力,强化重点项目常态化管控,推进责任险品质的持续优化改善。


平安产险的承保利润缺口还来自于保证保险业务,2023年亏损68.34亿元。保证保险业务曾为平安产险创造显著的承保利润,但近年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等影响,小微企业客户还款压力较大,公司保证保险综合成本率有所波动。平安在财报中称,近年来公司持续收缩保证保险承保规模,并于2023年四季度暂停了融资性保证保险业务,随着业务风险敞口收敛,未来其对公司整体业务品质的影响程度将大幅降低。


头部险企尚有“折戟”项,随着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中小险企如何应对?成立仅十年、互联网财险市场份额第一的众安在线,或能为更多中小财险公司提供一些思路。年报显示,公司的业务主要分为健康、数字生活、消费金融与汽车四个板块,其中保费收入贡献度最高的是数字生活,2023年保费收入125.63亿元,同比增长47.58%,占总保费收入比重达42.58%。


数字生活涉及的业务较广,覆盖电商交易链路、航旅领域、宠物市场等。众安在线年报显示,在航旅领域,2023年人们重燃旅行热情,需求激增,业务增长近90%;宠物险市场迅速增长,总交易额达5亿元,每22个宠物主中就有一人为宠物披上了众安护甲。


展望2024年,多家上市财险公司高管表示,随着经济继续回升向好,叠加社会大众对保险的意识不断增强,给财险业带来新的空间和机遇;国家推动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将给财险业带来结构性增长。财险公司将以科技赋能业务精细化运营,为客户带去更多普惠产品,实现价值主张与市场规模双赢。

阅读排行榜

  1. 1

    周评|从“双11”到保险“开门红”,正在告别“大进大出”式消费

  2. 2

    保险业多位高管失联,找寻背后的那些蛛丝马迹!

  3. 3

    玖亓周评|10万亿化债!财政刺激救短期,最终化债靠发展

  4. 4

    时隔三年半,水滴拟赴港再上市!内情主导,还是外因倒逼?

  5. 5

    探求专业养老险公司致力成为经营第三支柱“头部”的方法论

  6. 6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险资,最近盯上哪些新“标的”?

  7. 7

    玖亓周评|险企三季报的“高光”和波动

  8. 8

    五大上市险企盈利暴增!“规模+盈利”能否可持续,半喜半忧!

  9. 9

    玖亓周评|从比亚迪到小米,新能源车险会“变天”吗?

  10. 10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财险:折射国家态度、外资雄心、中资战略!

推荐阅读

  1. 1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2. 2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3. 3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4. 4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5. 5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6. 6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7. 7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8. 8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9. 9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10. 10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