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上市险企2023年财报季已经收官。面对资产、负债两端深度调整的2023年,头部上市险企经营业绩几何?
据『A智慧保』统计,2023年,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太平和阳光保险7家上市险企的2023年归母净利润合计1749.79亿元(中国太平折合人民币计算),相当于日赚4.79亿元。
不过,对比2022年盈利能力,除中国太平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44.1%外,其余6家上市险企同比齐降。
其中,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2023年归母净利润降幅皆超两成,分别为34.2%、22.8%、27.1%。中国人保、阳光保险、新华保险的归母净利润降幅为10.2%、16.8%和11.3%。对于净利润下滑的原因,在2023年财报中,不少险企都提及了投资波动带来的较大影响,继而导致投资收益下降,影响到利润端的表现。
其实,基于过去一年资产端的疲软走势,对于2023年上市险企整体盈利承压,业界已有预期。市场更为关心的是,在业务端各家险企发展境况如何,特别是上市系寿险公司的经营表现,牵动着行业的神经和市场信心。
01
新业务价值普增
“报行合一”下银保贡献度提升
2023年对于上市系寿险公司来说,无疑是有喜有忧的一年,这一年预定利率换挡预期下,以增额寿险为代表的储蓄型寿险产品经历了“炒停售”带来的火爆热销,但预定利率下调后,寿险保费增长也随之转弱。而后,叠加银保渠道“报行合一”实施等因素影响,开始让各大险企不得不正视客观环境,开启了降本增效之路。
从代表寿险业务成长性的核心指标“新业务价值”来看,基于各家上市系寿险公司纷纷强化价值导向以及负债端复苏企稳,2023年7家上市系寿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普增。
具体来看,2023年人保寿险和新华保险的新业务价值增速较高,分别为69.6%和65.1%。另外,阳光人寿该指标增速也颇为亮眼,为44.2%,平安寿险及健康险的新业务价值增速超三成,为36.2%。另外,中国人寿、太保寿险、太平人寿的新业务价值增速分别为11.9%、19.1%和27.8%。
“新业务价值增长较快主要源自保费增长及结构优化,预计2024年人保寿险的新业务价值会延续较好的增长态势。”在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寿险总裁肖建友如是分析新业务价值高增长的原因。
再来看新华保险新业务价值的大增,实际也与业务品质的改善息息相关。2023年,新华保险长期险首年保费409亿元,同比增长5.4%;长期险首年期交保费235.38亿元,同比增长31.8%;传统险和分红险长期险首年保费占长期险首年保费比例合计95.9%,同比提升了6.3个百分点。
近两年,由于个险渠道转型调整,银保渠道逐渐成为上市系寿险公司维持增长的主力渠道,但该渠道“增收难增利”“有规模无价值”的问题也备受争议,这也促使监管力推银保渠道实施“报行合一”,意在从源头加强成本管控。
观察各家上市系寿险公司2023年新业务价值背后的驱动因素,在“报行合一”新政及渠道转型的综合影响下,多家上市系寿险公司银保渠道的价值贡献显著提升。
如中国人保年报就提及,2023年人保寿险通过完善制度和加强系统刚性管控,严格落实监管部门“报行合一”要求,推动渠道转型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人保寿险的银保渠道实现新业务价值10.01亿元,较2022年的5.4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2.33%;平安寿险通过贯彻价值转型战略,可比口径下,2023年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77.7%。
从银保渠道转型上看,平安寿险一方面通过与平安银行深化独家代理模式,另一方面,择优拓展外部银行合作渠道及网点数,强化网点标准化经营、提升队伍专业能力,实现银保队伍人均产能攀升;太保寿险则从客户分层经营、重塑管理与作业模式、加强数智化支撑等方面探索银保渠道高质量发展。2023年,太保寿险的银保渠道实现规模保费380.69亿元,同比增长12.5%,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增 115.6%。
身处高质量转型周期,不少险企管理层也在业绩发布会上纷纷强调了“有价值增长”的重要性,价值导向已经成为头部险企的经营共识。
中国人寿董事长白涛直言,“我们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推动新业务价值、内含价值、保费规模、综合实力和品牌影响力迈上新台阶”。对于2024年的发展规划,国寿寿险提出了“三个三”的经营任务,其中的“三提升”就包含了增价值;新华保险董事长杨玉成也表示,保险公司最主要的指标是价值的提升。据其透露,2024年,新华保险已经把对价值的考核、长年期交的考核放到首位,始终坚持品质质量。
02
个险人力稳定性不一
有企稳、有裁减
单纯从新业务价值增长看,似乎2023年上市系寿险公司已逐渐走出低谷,但从代理人、个险渠道的人力规模上看,各家保险公司企稳程度不一,且整体来看,人力缩减的下行趋势尚未扭转。
数据显示,2023年上述7家上市系寿险公司代理人或个险渠道合计人力171.19万人,较2022年末的210.27万人,减少了39.08万人,整体降幅超18%。其中,2023年太平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保险的个险或代理人渠道人力规模下降较为明显。
譬如,中国太平2023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太平人寿个人代理人数目为23.47万人,较2022年末的39.11万人,同比降幅为39%,减少15.64万人。
截至2023年末,平安人寿的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为34.7万人,较2022年末的44.5万人,减少了9.8万;另据新华保险财报显示,2023年末个险代理人规模为15.5万人,较2022年末的19.7万人,减少了4.2万人。相对而言,寿险“老大哥”中国人寿的队伍规模在业内率先企稳,2023年个险销售人力为63.4万人,同比下降5%。
谈及代理人队伍规模下降的原因,新华保险副总裁王练文在业绩发布会上解释,背后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中国寿险市场还在调整期,整个行业仍在队伍下降趋势中;二是行业本身的特点;三是旧的脉冲式增员不起作用,新的方式还在探索中。
他进一步介绍,2024年新华人寿推出新基本法,以绩优个人为主线,强调了个人能力提升,也强调了整个组织要像堡垒一样坚强稳固。具体到落实上,主要包括强化招募的标准;做实基础管理,夯实队伍的根基;强化荣誉体系。“保险不是人做的,是人才做的。”他坦言。
的确,从代理人渠道经营策略上看,转型依然是2023年的重头戏,特别是头部险企强调对绩优代理人队伍的打造。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副总经理郭晓涛就介绍称,在传统代理人渠道,除了对代理人个人质量提升主动转型外,公司还强调优秀的团队、营业部协同,设定了三好五星评价标准,优化和升级团队打法,从个人作战到协同作战。2023年代理人产能同比提升接近90%,收入也同比提升近40%。
近年太保寿险启动的“长航行动”转型举措也在稳步推进,2023年在“长航”转型一期成果的基础上,又实施了以组织变革为先导的内勤转型,全面建设赋能型总部与经营型机构,谋划“长航”转型二期;中国人寿也基于先立后破的思路,2023年明确了“现有队伍专业升级”“新型营销模式布局”两大重点改革方向,同时试点推广“种子计划”、建设金融保险规划师队伍等。
由此来看,寿险业这一轮代理人渠道转型还在深化当中,尚未到尾声阶段,2024年人身险代理人渠道还将面临分级管理加速落地、《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下监管政策趋严等挑战。
03
严防利差损、费差损风险
负债端降本乃大势所趋
近年来,随着利率长期下行,叠加行业负债端手续费、佣金及赔付支出等成本的走高,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受到严峻挑战。
据『A智慧保』此前统计的数据,2023年可统计的6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中,有35家险企出现净亏损。从上市险企最新披露的2023年财报以及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看,如何防范利差损、费差损风险,做好资产负债管理,亦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透过上市险企高管的发言、媒体问答,不难总结出,在防范利差损风险方面,负债端优化产品结构、合理调整定价利率等成为重要的应对举措。
如对于预防利差损风险,肖建友指出,第一,人保寿险负债端将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压缩负债成本高的业务规模,积极推进预定利率相对比较低的新产品销售,加大对保障型险种的销售力度。同时,在产品设计上丰富有收益调节机制的分红险与万能险。第二,负债端加强管理,降本增效,合理调整分红水平与万能险的结算利率。
“从投资端来说,努力追求较好的投资收益率。加强对利率趋势的前瞻研判,及时把握可能对长期利率走势产生影响的变化;充分发挥战略资产配置和战术资产配置相结合,从点到面结合市场情况进一步优化整体配置的结构;强化资负联动管理,在利率下行的趋势下,主动管理久期缺口,拉长资产久期,防范资产负债久期错配的风险。”肖建友进一步表示。
中国太保财务负责人、总精算师张远瀚也回应称,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大众对保障的需求,对于资产增值的需求、资产传承的需求仍然巨大。在这一情况下,公司将会通过降低定价的保证利率,增加产品中可调整收益的成分,增加保障型产品比例等,促使对利率的敏感性下降。同时,他也指出,随着市场下调定价利率,公司整体的保证利率或负债成本也在逐渐下降。
如何防范费差损风险?可以看到,严格落实“报行合一”政策、加强成本管控等成为各大险企的核心抓手。
中国人寿副总裁白凯直言,2023年四季度以来,监管在银保渠道推行了“报行合一”,今年2月份又在专业中介代理渠道推行了“报行合一”,未来肯定也会在个险渠道推行“报行合一”。对此,中国人寿高度重视,已经设计了全新的银保产品体系,进一步加强了银保渠道的费用管理。下一步如果“报行合一”范围扩大到个险,长期来看仍有助于公司促进降本增效,提升资本、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个险渠道的营销体系改革。
太保寿险董事长潘艳红也表示,“报行合一”、销售人员分级以及销售行为管理办法等,都是最近受关注的高频词,公司非常重视,这些管理办法都是监管主动作为,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希望行业进一步回归理性,回归行业经营的基本逻辑,真正能够穿越周期,实现行业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实际上,2024年以来,监管也在进一步引导人身险业压降资产负债成本,这一点从近期市场传出万能险结算利率、分红险实际分红水平迎来“双设限”的消息即可看出。前不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还最新发布了《人身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从公司治理、资金运用、业务经营、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等维度确定公司综合风险等级。
严监管趋势叠加市场环境多变,越来越多的人身险公司也意识到,相比业务规模的扩张,实现有质量、有价值的增长,平衡好资产与负债、长期与短期的关系显得愈发重要。
周评|从“双11”到保险“开门红”,正在告别“大进大出”式消费
保险业多位高管失联,找寻背后的那些蛛丝马迹!
玖亓周评|10万亿化债!财政刺激救短期,最终化债靠发展
时隔三年半,水滴拟赴港再上市!内情主导,还是外因倒逼?
探求专业养老险公司致力成为经营第三支柱“头部”的方法论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险资,最近盯上哪些新“标的”?
玖亓周评|险企三季报的“高光”和波动
五大上市险企盈利暴增!“规模+盈利”能否可持续,半喜半忧!
玖亓周评|从比亚迪到小米,新能源车险会“变天”吗?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财险:折射国家态度、外资雄心、中资战略!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