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A智慧保
  4. 正文

农险强监管“在路上”:打击虚假承保理赔,清退不及格保险公司

  • 2024年06月06日
  • 18:43
  • 来源:
  • 作者: 新时代保险研究院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粮食安全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业保险成为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管理工具。

在财政补贴力度加大,农险“扩面、增品、提标”的大趋势下,我国农险市场持续保持高速增长。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0—2023年,农业保险原保费增速分别达21.28%、19.75%、24.9%和17.31%。

与此同时,农险的保障力度也在增强。数据显示,2023年农险赔付1124亿元,同比增长25.4%,农险赔付率达到80%;今年1—4月,农险赔付294亿元,同比增长8%,惠及农户813万户。

当前,我国已是全球第一大农险市场,然而农险要实现由大到强、高质量发展,还有诸多短板待补齐。如在保费补贴方面,需要扭转地方挪用、截留的乱象,解决险企“应收保费”痛点;在合规经营、准入退出层面,需要监管进一步的整顿与规范;产品开发方面,需要险企强化创新性、专业性;而在理赔服务上,也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提升精准理赔的服务能力。

农险探求高质量发展之际,近期,国新办举行的一场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传递出了几点信号值得关注:将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升承保理赔服务质效;研究制定综合性指导意见等等。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也透露,拟就推进农险精准投保、理赔等工作出台政策文件,规范承保理赔业务。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财政补贴的吸引下,近几年农险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经营主体已有30余家,但服务质量、承保能力却参差不齐,地方也存在对财政补贴拖延、截留等情况。而此次吹风会上,相关负责人直面并谈到了这些问题,或预示着农险市场将受到进一步的强监管,相关经营乱象也将得以约束。


PART 01


政策性农险迎里程碑式突破


两大险种覆盖全国


在落实粮食安全战略的影响下,2024年,政策性农险发展迎来突破性进展,今年1月1日起,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从产粮大县扩展至全国范围。5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这有利于进一步稳定种粮农民收益,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不可否认的是,自2007年我国实施中央财政补贴型农险试点以来,我国农险发展取得了不俗成绩。在5月31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就总结了三大粮食作物从保物化成本,到保完全成本,再到覆盖种植收入保障的历程。


廖岷谈到,从全国平均来看,物化成本保险保障水平大约是每亩525元,2007年开始实施,用了六年时间,2012年推广至全国范围。然而,随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风险保障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最基本的物化成本保险也越来越不够解渴,难以满足广大种粮农民的需要。


基于此,农险市场有了保完全成本的保险。完全成本保险保障的水平大约是每亩1125元,2018—2020年在部分产粮大县做了试点,2021—2023年逐步推广到了所有的产粮大县。直到这一次全国全面覆盖,前后也经历了大约六年时间。“在触发赔付方面,与物化成本保险相同,完全成本保险也是遇到自然灾害后,根据损失程度赔偿,但这个赔款翻了一番。”廖岷进一步指出。


而种植收入保险的保障水平与完全成本保险大体相当,但赔付机制却不完全一样,保障内容是当粮食没有卖出一个好价钱,或者没有一个好收成,最后导致种粮收入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时,这一保险产品能够给予农民相应的保障和赔偿。


谈及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从试点扩大到全国的深远意义,廖岷指出,其一这是农险领域的标志性举措,两个更高保障水平的保险在全国全面覆盖,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普惠”和“雨露均沾”;其二是农民收入真正实现“旱涝保收”,解决种粮的后顾之忧;其三是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如此不难看出,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从试点覆盖至全国,对于我国农险市场发展来说,是一大里程碑式的突破。


PART 02


农险亟需由大变强


诸多短板有待补齐


当然,肯定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我国农险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从农险大国迈向农险强国还有诸多短板有待补齐。


围绕农险经营的痛点,近年探讨声较多的话题之一,便是险企应收保费压力较大。熟悉农险业务的人都知道,经营政策性农险较为依赖保费补贴能否及时到位,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保费补贴往往会遭遇地方挪用、截留等问题,由此也造成了农险业务常年存在“应收保费”的顽疾。


以5家专业农险公司为例,各家险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应收账款。根据2024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认可资产表显示,报告期末,安华农险、国元农险、太平洋安信农险、阳光农险和中原农险的应收保费账面价值分别为16.79亿元、31.27亿元、5.73亿元、10.64亿元、27.49亿元。少则上亿、多则超30亿的应收保费无疑会给险企的偿付能力和现金流带来一定挑战。


针对应收保费难题,安华农险赵乐、朱蕾撰写的《关于农业保险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一文中曾指出,从目前应收保费形成的原因来看,财政补贴资金结算的层级对应收保费的影响比较大。各省补贴资金结算的层级主要由省级结算、市级结算和县级结算,但绝大多数省份是由县级进行结算,即中央、省级、市级补贴资金拨付到县级财政,由县级财政对保险公司进行结算。这种结算方式降低了资金拨付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应收保费的清收难度。


以某保险公司2022年种植险新保业务应收保费为例,在由省级结算的省份,应收率为8.6%;在由市级结算的省份,应收率为32%;其他由县级结算的省份,应收率均在50%以上;县级结算相较省级结算应收率提高了41.6个百分点。


除了应收保费顽疾外,农险业务的精准定价、理赔能力也有待提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农村保险研究所所长庹国柱曾分析,从一些地方的农险实践来看,诸多非正常的赔付方式降低了农业保险理赔的精准性、真实性,典型的粗放式赔付方式有:平均赔付、协议赔付、协商赔付等。


然而,上述赔付方式很容易脱离受灾实际情况,无法反映农户真实损失,保险公司在赔付环节中,很多是迫于农户“不患寡而患不均”“保了就得赔”或者地方部门对赔付率干预过度。此外,还有专业人士认为,当前险企对农险科技运用或投入不足,也是造成难以实现精准理赔的原因之一。


另外,除了精准理赔外,农险的专业化定价能力也不足。今年5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探索建设农业保险强国之路》报告就指出,各省主粮作物保险大多采用“单一费率”的粗放型定价模式,没有做到完全根据各县域农业风险实际情况进行费率的精准测算。


另有市场经营主体直言,随着农险扩面、增品、提标,保障力度不断加强,部分险种赔付比例也明显提高,但部分保险产品费率、起赔点逐步降低,一些地区费率水平与实际风险水平严重不匹配,使得农险业务面临可持续经营的挑战。


PART 03


规范承保理赔、强化资金管理


农险严监管“在路上”


其实,对于我国农险市场现存的问题和顽疾,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以及金融监管部门也没有回避,这一点从上述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即可看出。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保险用十几年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几十年的路,不断提速升级、提质增效。但总体来看,还是起步较晚,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是我们要改进的地方和下一步要做好的目标。”财政部金融司负责人董德刚如是指出。


董德刚就农险发展中的问题总结了以下四点,分别是:我国农业保险地域发展还不够平衡;承保理赔环节还有争议;数据支撑还比较薄弱;大灾应对机制还有待健全。显然,这些内容也基本与市场人士反映的现状相一致。


基于此,为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董德刚透露,下一步将推动研究制定综合性的指导意见;提升承保理赔服务质效,坚持“防赔一体”“防重于赔”;加强数据科技赋能,支撑风险识别、费率厘定等关键环节,以解决虚假承保、虚假理赔、应收保费等问题;优化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以及加强财政资金管理。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方面,董德刚强调中央财政每年两次拨付保费补贴,中央、省级财政都是足额拨付,但也确实存在基层补贴资金到位慢的现象。对此,财政部正在指导地方优化资金的拨付方式,强化资金监管,防止截留、拖欠、挪用,确保农险政策实现精准滴灌。显然,对于险企多年存在的应收保费难题,国家正试图从制度层面进行完善。


尹江鳌也进一步表示,在保费结算方式上,金融监管总局正在与财政部门加强沟通,鼓励优化资金拨付和结算方式,可能考虑推广农险保费的中央和省级保费补贴资金直接与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结算机制,希望能够压降应收保费。


不得不提的是,在政策吹风会上,还有一个信号传递出来,那就是农险的严监管势头正在加强。


首先是在规范农险精准投保理赔方面,尹江鳌提到,作为监管主责主业,金融监管总局正在与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沟通协调,拟就如何推进农险的精准投保理赔等工作出台政策文件,进一步规范承保理赔业务,提升农险合规和服务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前不久,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金融监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国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的通知》中也强调,保险监管部门要监督承保机构重合同、守信用,及时足额进行定损理赔,不得平均赔付、协议赔付。可见,为了提升农险精准理赔能力,监管正在设立禁区、压实责任。


具体操作上,据尹江鳌介绍,在真实性方面,将主要是推动制定符合当地农业生产规律的定损方法,推动地方建立损失核定委员会,统筹灾后查勘定损工作,协调查勘定损争议;将着力推动“服务效率提升”,总体原则就是应赔尽赔、早赔快赔、合理预赔;在查勘定损方面,要求保险公司及时调配救灾资源,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查勘定损;在赔款支付方式上,将创造条件对接社保卡的“一卡通”,同时鼓励提高预赔付比例。


其次是在治理乱象方面,尹江鳌特别提及,近期监管已经出台了《关于开展政策性农险业务承保理赔合规性和内控有效性专项整治的通知》,这主要是从保险公司的自查和监管督查检查着手,规范经营行为,打击虚假承保理赔,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力求把农险这么一个好事办好。


『A智慧保』也统计梳理发现,今年以来,部分财险公司也因农险业务违规被罚。如1月17日,金融监管总局荆州监管分局披露了对国元农险洪湖支公司的行政处罚,主要违法违规事实为:“农险理赔档案不真实”,处以罚款10万元。


3月25日,吉林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中华财险长春中心支公司存在未严格执行农业保险单独核算、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编制虚假理赔资料的违法违规事实。此外,中华财险吉林分公司也因未严格执行农业保险单独核算被处罚。前者总计罚款71万元,后者被罚21万元。


可以预见,随着政策性农险业务专项整治的开展,更多险企的违规问题将被曝光、整改。


除了强化后端整顿外,监管还将完善农险经营的准入退出机制。尹江鳌就表示,接下来将加强农险经营机构的评估。现在做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大概有37家,监管会对险企的服务质量水平与风险防控能力等进行评估,不符合要求的机构将被踢出农险经营名单,实现“有进有退”。


另外,在产品层面,监管还将进一步强化农险产品监管,持续开展农险产品备案情况典型问题通报,从供给端提升农险产品质量。


如上不难看出,在农险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后续监管会愈加强调农险经营的合规性、专业性,险企粗放式理赔、虚假理赔,乃至无序竞争等乱象将得到进一步遏制。


阅读排行榜

  1. 1

    周评|从“双11”到保险“开门红”,正在告别“大进大出”式消费

  2. 2

    保险业多位高管失联,找寻背后的那些蛛丝马迹!

  3. 3

    玖亓周评|10万亿化债!财政刺激救短期,最终化债靠发展

  4. 4

    时隔三年半,水滴拟赴港再上市!内情主导,还是外因倒逼?

  5. 5

    探求专业养老险公司致力成为经营第三支柱“头部”的方法论

  6. 6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险资,最近盯上哪些新“标的”?

  7. 7

    玖亓周评|险企三季报的“高光”和波动

  8. 8

    五大上市险企盈利暴增!“规模+盈利”能否可持续,半喜半忧!

  9. 9

    玖亓周评|从比亚迪到小米,新能源车险会“变天”吗?

  10. 10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财险:折射国家态度、外资雄心、中资战略!

推荐阅读

  1. 1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2. 2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3. 3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4. 4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5. 5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6. 6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7. 7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8. 8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9. 9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10. 10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