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地产巨头阳光城被迫退市的消息,在过去几天搅动了房地产市场。
阳光城不是这轮地产行业洗牌中“倒下”的第一家房企,很可能也不会是最后一家。1元面值保卫战溃败的泰禾、还不上2000万商票的富力地产,以及已锁定退市或站在退市边缘的多家房企,都正在渡各自的劫。
曾几何时,地产企业还是资本的“座上宾”,昔日豪华的CP名单中也有险资的身影。但随着近年地产市场下行、房企频繁违约,险资纷纷撤退,不少还在巨亏中仍未抽身。
保险与房企这段约十年的爱恨纠葛,部分已有终局,未落幕的故事又将如何演绎?
销售额从破1000亿到破2000亿,阳光城只用了一年时间(2018-2019年),收获了“闽系黑马”“千亿新贵”这样的美誉和标签,一时风头无两。然而三年后,把它送上头条的却是退市消息。
由于在今年5月15日至6月9日期间,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ST阳光城触及深交所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于8月4日被深交所“宣告”结局:股票被终止上市交易,且不进入退市整理期,将在深交所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后15个交易日内摘牌。
事实上,危机早有端倪。2021年10月,阳光城泰康系董事在审议三季报的董事会议上投反对票,阳光城经营恶化问题浮出水面。由盈转亏的三季度业绩发布后,阳光城被多家评级机构下调相关信用等级,在资本市场也遭遇一轮“股债双杀”。
彼时作为战投的泰康,不惜折半价“甩卖”,在2021年底至2022年间几乎清空了手中所持的阳光城股份。同期阳光城连续两年亏损,2021-2022年累计亏损达195.05亿元,加上阳光城创始人林腾蛟质押危机显现,公司股价进一步下跌。
截至今年6月9日收盘,ST阳光城报0.37元/股,与10.5元/股的高点相去甚远;总市值15亿元,较最高点蒸发超95%。停牌前,ST阳光城有14.25万股东,户均持股市值约1.07万元。
另据阳光城今年5月的一份公告,阳光城已到期未支付的债务本金合计达647.32亿元。这些股东和债权人正与阳光城一同经历艰难时刻。
正在渡劫的还有多家房企。包括早一步黯然摘牌的蓝光发展、美好置业、宋都股份、粤泰股份,以及同样在1元面值保卫战中溃败的千亿闽系房企泰禾,还有还不上2000万商票的富力地产、被债权人申请重整的金科股份、努力保壳的泛海、负债逾2.4万亿元的恒大等等。
房企以资金链为命脉,但不少资本正离他们远去。
曾几何时,地产企业还是资本的“座上宾”,尤其与险资“双向奔赴”:比起高息发债,作为长线低成本资金的险资备受房企青睐,可大幅降低资金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地产行情景气时,险资通过投资地产也挣得盆满钵满。
从运作手法看,保险机构主要以收并购、债权和股权投资等方式介入房企运营。例如2016年,泰康人寿通过旗下泰康资产举牌保利发展,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另一边,“宝万之争”进入白热化,举牌万科的险资也很凶猛。
到2019年,险资布局地产股再掀一波热潮。例如偏爱地产股的中国平安,是旭辉、碧桂园等多家上市地产公司的主要股东,在2019年对华夏幸福、中国金茂等房企进行了增持;2020年一季度,中国人寿增持万科,到年末时退出前十股东,但新晋保险股东新华人寿选择了增持;前述提到的泰康系入股阳光城,也落地于2020年。
在“蜜月期”,地产公司同样积极入股保险公司。例如泛海系在2015年认购民安财险51%股份,后又参与民安财险增资;万达于2014-2015年间入股百年人寿;泰禾拟发起设立海峡人寿等。
局势急转直下发生在2021年。当年房地产业在调控下出现急刹车,新房销售及回款表现承压,加上外部融资受阻及债务偿付高峰到来,板块风险暴发。
险资与地产公司开始陆续“分手”。大家人寿、中国人寿、和谐健康、君康人寿等险企都对所持地产企业股票进行了减持。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人寿连续减持万科A、招商蛇口两家公司股票;11-12月,大家人寿累计减持金地集团5%的股份;另外金融街和首开股份也被减持。
减持或继续持有的代价都不小。泰康入股阳光城一年,浮亏逾10亿元;手握多家房企股权的平安,2021年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下降近三成,主因就是受华夏幸福相关投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等调整的影响,减值计提等相关调整金额合计高达432亿元;被卷入恒大巨亏漩涡的合众人寿,截至目前,2022年报、2023年一季报仍然“难产”。
保险与房企这段约十年的爱恨纠葛,部分已有终局,还有一些仍未落幕,下一步又将如何演绎?
从地产行业前景来看,当前已有一些支撑因素。首先是政策转向,自2022年底开始,房企融资政策就有所优化,同时监管引导不断优化限购限贷政策、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等,多地房贷利率降至历史低点。今年7月下旬,中央政治局会议表态“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随后住建部提出落实好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认贷”等政策措施。
另一方面,中银证券表示,当前面临退市风险的企业仍属个别现象,市值占115家房地产A股公司总市值的比重仅2%,对板块影响相对有限,强化退市制度有助于保证股市合理供给,利于行业加速出清。
政策转向加上“掉队”房企集中退市,令一些投资者认为房地产利空出尽。7月以来,此前长期处于跌幅榜首的房地产板块累计反弹了约15%。
但也有业内人士提醒当前不宜过分乐观,目前仅是政策底和市场底相对明确,不代表地产行业利空整体出尽,预计房企分化将持续。瑞银内地/中国香港房地产投资研究部主管林镇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民企近年融资困难、频繁爆雷,未来三年内都很难回到土拍市场拿地,还将经历一个去杠杆的过程,盈利和规模会逐步缩减。因此机会将留给有融资能力的企业,主要是国企。
林镇鸿的分析可从市场上得以印证——国企或头部房企目前仍能得到险企驰援。例如2022年首亏、在这轮违约潮中还未“失守”的远洋集团,虽当前面临债券价格频繁异动、董事局人员调整等风波,但今年6月获得两大险企股东进场,中国人寿及大家人寿针对远洋集团成立了联合工作组,同时聘请了财务顾问为在远洋的调查中提供服务。
还有不少险企从投资房企地产股,转为投资不动产项目。开年不到2个月,险企不动产投资相关项目数已达到15个,为有数据以来历年同期最高。据中国保险业协会官网披露,上半年,以平安、太保等为代表的险企进一步加大对一线城市不动产领域的投资,其中平安人寿上半年已累计披露了对五个大额不动产项目的投资,累计出资总额超过500亿元。
在业内分析人士看来,经历了近两年的深度调整,很多不动产项目的价值已经跌入低谷,当下出手投资的性价比很高,既符合盘活存量资产的政策导向,也和保险公司长期资金配置需求相适应;此外,相较投资地产股,险企直接投资优质不动产项目,可以更好进行风险把控,后者在宏观经济修复、地产行业回暖的预期下,有望带来较好的长期投资收益。
不过,不可否认,投资地产,让险资很受伤,而险资投资压力现在并未明显减弱。有险企高管就明确表示,2023年是最难的一年,一改以往要么投资端压力大、要么负债端压力大的局势,今年是投资负债“双杀”。从今年以来,保险公司密集更换投资领域负责人的数量来看,保险业的投资仍在求变应变中谋求突围。
资产端的压力需要释放,传导于负债端,倒逼负债端进一步调整结构,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稳健的高质量发展。
周评|从“双11”到保险“开门红”,正在告别“大进大出”式消费
保险业多位高管失联,找寻背后的那些蛛丝马迹!
玖亓周评|10万亿化债!财政刺激救短期,最终化债靠发展
时隔三年半,水滴拟赴港再上市!内情主导,还是外因倒逼?
探求专业养老险公司致力成为经营第三支柱“头部”的方法论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险资,最近盯上哪些新“标的”?
玖亓周评|险企三季报的“高光”和波动
五大上市险企盈利暴增!“规模+盈利”能否可持续,半喜半忧!
玖亓周评|从比亚迪到小米,新能源车险会“变天”吗?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财险:折射国家态度、外资雄心、中资战略!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