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百万亿量级且仍在扩张的资管市场,各类资管机构的竞争不断升温。其中,保险资管机构也在快速“增肌”,除了招兵买马,发力第三方业务也是一大亮点。
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2018年末,保险资管机构管理的业外资金约2.6万亿元,2019年突破3万亿元,至2021年末为3.38万亿元。2022年有数据可查的泰康资管、国寿资管、平安资管和阳光资管,仅这4家管理的第三方资产规模合计就达3.3万亿元,加上人保资管、太保资管2家头部机构2021年末的数据,六大保险资管机构第三方业务总规模已超4万亿元,再次放量,并呈持续扩张之势。
在自身保费收入增长放缓、资管行业跨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保险机构需要从传统的内部资金受托向吸纳业外第三方资金转变,这是保险机构走向市场化的重要标志,也将成为一个业务增长极。
半年前(2022年9月)开始实施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即引导保险资管公司建立市场化长期化经营理念,时值这一规定落地近半年,多家保险资管机构在2023年工作部署中定调,要“促进第三方业务大提升”、“实现第三方业务更大突破”。
面对大资管时代的到来,曾经多在圈内打拼的保险资管如何同台竞技,打造自己的“王牌”?
长期以来,保险资管公司受托资金主要来自自身业务,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开启,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第三方业务的重要性,在这一方面不断蓄力。
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统计,2018年末时,保险资管机构管理的业外资金约2.6万亿元,主要面向银行理财公司、信托公司、券商等金融同业机构,受托管理同业保险资金、银行资金及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各类养老金。2019年保险资管机构管理的业外资金突破3万亿元,至2021年末,为3.38万亿元,其中银行资金、养老金规模均超过万亿。
泰康资管、国寿资管、平安资管、太保资管、人保资管五大保险资管公司,加上阳光资管,目前第三方业务规模合计已超过4万亿元,再攀新高。
其中泰康资管管理规模最大,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第三方业务规模超过1.8万亿元;国寿资管、平安资管、人保资管3家管理的规模均已超过5000亿元。从增速看,有数据可查的多家机构在2021年规模增速“上双”基础上保持快速增长。阳光资管2022年上半年第三方资产管理规模增速达到25%,另据不完全统计,泰康资管、国寿资管第三方业务在2022年上半年、全年规模增速超过10%。
不断增长的数据背后,“第三方业务”已连续出现在不少保险资管机构的年度规划中。例如阳光资管在2021年年报中称,要不断促使第三方资管业务战略发展与市场环境紧密结合,确保公司战略规划目标的达成;平安资管高管2022年表示,长远的目标是逐步提高第三方资管业务的比例;泰康资管高管2022年表示,资管行业是高度开放和竞争的行业,市场化程度很高,需要适应多类客户资金需求,发展多策略投资能力,持续创新和提升多品种投资能力。
进入2023年,保险资管机构继续开足马力,“第三方业务”仍是多家机构2023年工作部署中的高频词。国寿集团总裁蔡希良对旗下国寿资管提出的三点要求中,第一条即“跳出保险看资管”,要把握新趋势,紧盯财富管理新蓝海,“实现第三方业务的更大突破”;人保资管提出,将延续“固一方拓三方,绘制新增长曲线”的路径,以“扩规模,增效益”拓展三方市场;中再资产总经理李巍表示,2023年将奋力实现第三方业务提质增量,加速多元化布局,不断提高市场影响力。
发展第三方业务是保险资管机构从内部资金受托走向市场化的重要标志,而市场化业务目前还不算保险资管公司的强项。太保资管副总经理殷春平在近年一场公开演讲中谈到,保险资管最初服务于股东方,缺乏市场化业务,要把策略推向市场,就必须面对市场化转型挑战,同时会面临来自银行理财公司等其他资管机构的挑战。
从第三方业务占比看,头部保险资管公司的业务占比尚且不高。例如2006年开始做第三方业务的平安保险,目前该业务占比超过10%,长远目标是继续逐步提高第三方业务占比;新华资管设定的目标是“十四五”期间第三方资产管理规模占比超20%。对比国外一些保险资管公司超过50%的第三方业务占比,国内保险资管公司三方业务发展还有不小空间。
对于保险资管机构而言,发展第三方业务有必要性和一定的紧迫性。中国人保《保险资管机构第三方业务战略布局与国际经验借鉴》课题组指出,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正式将保险资管机构与银行、基金、券商等金融机构纳入统一竞争平台,随着资管行业壁垒打破,行业边界愈发模糊,加上产品日益标准化,跨界竞争成为必然。在近年保费收入增长乏力、内部可投资资金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发展第三方业务也是保险资管机构做大管理规模的重要途径,且由于管理费率高于系统内保险资金管理费率,有助于增厚投资端对母公司的利润贡献。
不过,在保险资管机构发展第三方业务方面,近年政策刮起“东风”。被保险资管机构视为“顶层设计”的《规定》于去年9月实施,其中明确保险资管公司要进一步提升市场化水平,建立市场化长期化经营理念,立足长期、稳健、价值投资,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差异化发展。
“《规定》形成了体系相对完备、特色更鲜明的机构监管制度框架,为保险资管公司市场化运作及高质量、差异化发展夯实了基础。”东吴证券团队还提到,近年有关保险资金运用的政策持续放宽,保险资金投资范围被拓宽、投资比例上限被提高及创新投资方式涌现,缓解了险企在短期行业负债端低迷下的部分压力。
2022年备受关注的养老第三支柱发展全面提速,也将为保险资管公司带来更多业外“活水”。太平资管助理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熊莹2022年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预计,未来3-5年将是养老第三支柱建设全面商业化落地的关键窗口期,保险资管机构应当开展研究,主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养老第三支柱建设中。
发展第三方业务已是大势所趋,从目前的路径看,保险资管机构主要通过专户管理、资管产品、资产证券化、养老金产品等多种渠道发展第三方业务,其中组合类产品以稳定的业绩表现,成为保险资管机构对标其他类资管机构的一张王牌。
据Wind统计,受股债市场轮番大幅波动影响,不少资管产品的业绩在2022年“走下神坛”,保险资管产品投资收益率虽有所下滑,但业绩仍普遍领先公募同类基金。具体来看,固收类中长期纯债类及短期纯债类保险资管产品2022年收益中位数分别为3.15%、2.67%,高于同类公募基金的2.35%、2.14%;混合类及权益类保险资管产品收益中位数与公募基金均为负值,但普通股票型、指数增强型等产品业绩仍小幅跑赢公募基金。
如何进一步增强竞争力?业内建议保险资管机构发力全产品线,持续强化投资研究、产品设计等核心能力建设。
太平资管撰文谈到,保险资管机构要巩固发展“固收+”类产品,该类产品能够发挥保险资管组合管理能力和资产配置优势,也是市场低风险投资者的关注领域,市场拓展空间大。同时加大力度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差异化优质资管产品,并积极发展绝对收益策略产品,提高产品收益水平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该团队还提到,保险资管公司要进一步发挥好资产配置和基金优选的能力,做大做强FOF/MOM类产品,切入买方视角下的财富管理市场。
其中提到的FOF,已是部分保险资管公司重点发展的特色产品。自2021年结构性行情分化后,市场中就出现了“买股不如买基,买基不如买FOF”的说法,尤其是对于风险敏感度高的投资者来说,FOF产品通过动态调整大类资产,既可以捕捉到当前市场环境中具有投资价值的资产类别,又能利用不同资产之间的负相关性平滑波动,实现更优的风险收益比。而大类资产配置是保险资管机构的一大优势。
事实上,与其他机构资源互补也是一个发展思路。中国人保课题组指出,保险资管机构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同在银保监会监管下,可以更好地协同创新。比如保险资管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债股权的投行优势,融入银行自下而上的非标投资风格。此外,银行理财过渡期内老产品压降,保险资管也可以利用表内外联动优势,承接或者置换部分非标资产,缓解银行理财资产结构调整压力。
盘点2024④保险营销“高精”之路:数量企稳,专业规划师势在必行!
玖亓周评|险企偿付能力:既要前瞻监管,又要过程监管
盘点2024③险企股权:改革化险与“退金令”,双重推动回归本源
大考逼近遇“松绑”!“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延长,险企如何备考?
分红险的“回归”与“新考”
监管“清简报送”!保险机构哪些板块得以“解绑释压”?
新能源出租车被拒保上热搜!如何破解高出险率、高赔付率难题?
周评|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5,大力提振消费和更加积极有为宏观政策
盘点2024②“偿二代”二期大限将至,险企年内发债补血超千亿
个人养老金15日全面开闸!银行专项账户买商业养老险免“双录”!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连交十年保险却被拒赔?瑞众保险回应:系未及时缴纳保费所致目前已妥善解决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