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2023年已接近尾声。即将过去的一年,寿险市场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有哪些改变?既有不堪回首,也有心心念念。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尽管从8月以来,预定利率下调和银保渠道“报行合一”实施,让寿险公司保费的增长有所放缓,但从最新披露的数据来看,寿险公司今年以来的保费总体保持正增长态势,新业务价值也稳步前进。
作为人身险业发展的主力渠道,个险渠道传统的“人海战术”也不再适合新的业务需求,各家险企逐步收减队伍,陆续摒弃拼人力等粗放发展模式,转向精细化、高质量的精英路线。
人身险公司的资本补充也吹来一阵新风,泰康人寿、太平洋人寿、农银人寿、人保健康、太平人寿永续债发行计划陆续获批。
在健康险产品方面,税优健康险迎来政策利好,也有部分短期健康险产品迎来摸底排查的严监管规范,不过近年来如火如荼发展的惠民保还待厘清下一步方向。
养老保险领域祭出一系列“组合拳”动作——养老保险管理办法、长期护理保险管理办法在今年落地,试点五年的税延养老险迎来落幕。
总体来看,今年政策面暖风阵阵,监管面张弛有度——一方面严监管态势不变,另一方面,也在给寿险公司“松绑”,为险企国际化、市场化发展释放空间。展望2024年,寿险新业务价值有望延续增长,伴随着资本市场走出低迷,寿险的资产端收益有望改善,储蓄型保险产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仍然具备一定竞争力,有利于保费稳定增长。
保费增速不一,新业务多有改观
在预定利率调整预期及居民购买储蓄型险种需求上升的背景下,今年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虽有阶段性波动,但整体实现较好增长。
从五大上市险企最新保费数据来看,今年前11个月,人保寿险、平安人寿、太保寿险、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分别实现原保费收入972.67亿元、4339.49亿元、2239.77亿元、6146亿元、1597.38亿元,同比增长9.7%、6.8%、4.4%、3.9%、1.9%。
今年以来,银行的净息差一直处于承压状态,特别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以来,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几乎已经退出。再加上资本市场持续处于低迷状态,因此,即便下调至3%预定利率下,储蓄型保险产品在市场上仍旧具备一定竞争力。
瑞再研究院发布最新报告显示,预计2024-2025年全球保费年均增长率为2.2%,高于过去五年(2018-2022年)1.6%的平均水平。预计未来十年里,全球储蓄类保费规模将增加1.7万亿美元至4万亿美元。因此,未来十年寿险业的增长将显著提高。
在新单保单增长带动下,人身险公司新业务价值也在逐步增长。新业务价值是体现寿险公司经营成长性的重要参考指标,过去两年,随着寿险进入深度转型阶段,加之外部环境的复杂不定,险企新业务价值接连下降,一度引起市场担忧。
今年以来,伴随着经济复苏,加之险企在转型方面开始收获成果,为新业务价值回归正增长创造了条件。根据中信建投研报,前三季度国寿、平安、太保新业务价值分别同比增长14%、40.9%、36.8%。
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在中国太保2023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就坦言,太保自去年1月1日开始推动长航转型,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公司已经连续四个季度保持新业务价值增长,转型成果初见成效。
中国平安前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表示,新业务价值大增,有宏观层面因素,更有平安自身“4(渠道)+3(产品)”寿险改革释放动能的影响。
中信建投研报认为,展望2024年,寿险新业务价值有望延续增长,政策利好有望助推宏观经济延续复苏,资产端投资收益有望回暖,寿险公司可通过利用多元化策略来提升自身穿越利率周期的稳健经营能力。
全渠道“报行合一”,全行业精兵上阵
变革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监管今年向银保渠道不断高企的手续费“动刀”。
为了整顿保险公司费用管理较为粗放的局面,监管加速推进银保渠道落实“报行合一”。从8月发文规范,到9月机构落实整改,再到10月加大查处力度,可以说监管给市场主体的“观望期”并不长。
随着“报行合一”新政的严格执行,银保渠道的“冰冻期”也随之来临。行业交流数据显示,10月单月银保渠道新单期交保费仅43亿元,同比大降76%。10月20日,监管在2023年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数据信息新闻发布会上也透露,初步估算,银保渠道的佣金费率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了约30%左右。
银保渠道费用高企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是虚假投保、虚假费用、虚假退保等问题的根源,更是滋生“代理黑产”的土壤,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
整顿银保渠道高企手续费,是监管推动降低行业负债成本的着力点之一,核心目的是为了防风险。并且,除了银保渠道,接下来个险、经代渠道也将落实“报行合一”政策。
事实上,上述一系列动作皆在传递一个信号:靠利差、靠费用等做大规模、赚取利润的传统打法已难以为继,唯有加速变革,才能站稳脚跟。
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各家险企纷纷摒弃拼人力等粗放发展模式,转向优增长、优培育的精英路线。从规模上看,自2021年开始,上市系寿险公司开始大刀阔斧进行代理人的清虚工作。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下降速度,改写了曾经“百万营销军团”的历史。队伍规模收缩但产能提升,这是各大险企对代理人队伍“去量提质”的共识。
五大上市险企三季报中,中国人寿与中国平安均提及人均产能、个险人力数据。中国人寿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个险销售人力为66万人,相较6月份减少1000人;中国平安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为36万人,相较6月末下降3.7%。
虽然销售代理人数在下降,但是人均产能却在上升。中国人寿三季报显示,个险板块月人均首年期交保费同比提升28.6%;中国平安三季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94.4%。
不仅如此,在人身险营销体制改革、监管力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老大哥”国寿亲自下场,年内中国人寿年丰保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平安人寿揭幕代理人形象新品牌“平安MVP”,这是继“优+”之后,平安人寿再次推出精尖营销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更是平安人寿成立30年来首次以“平安”二字来为代理人形象命名,彰显雄心与谋略。
资本“补血”迫在眉睫,永续债缓解饥渴
“偿二代二期”实施以来,险企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大幅度下降,亟待补充核心资本。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保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021年末的220%大幅下降至126%。
股东增资是险企补充资本、提高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最直接的方式,今年有多家寿险公司进行了增资扩股。如近期,中信保诚人寿和三峡人寿均发布增资方案,均由原股东参与增资,其中,中信保诚人寿拟增资25亿元,三峡人寿拟增资5.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三峡人寿的偿付能力已“告急”。三峡人寿2023年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三季度末,该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60.71%、67.56%,最近两次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均为D,已属于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
对于迫切需要增加核心资本,而主要股东增资能力不足的险企来说,发行永续债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尽管险企有多种资本补充工具可供选择,但可以计入核心二级资本的只有优先股、永续债,而资本补充债券、次级定期债券只能补充附属资本,无法补充核心资本。
保险公司永续债政策发布一年多后,今年9月,泰康人寿“破冰”险企永续债。在泰康人寿永续债获批、发行上市后,多家寿险公司的永续债发行也获监管批准:太平洋人寿获批发行永续债规模不超过200亿元,农银人寿获批发行永续债规模不超过20亿元,人保健康获批发行永续债规模不超过25亿元,太平人寿获批发行永续债规模不超过200亿元。
在资本市场疲软状态下,险企四季度业绩大概率延续承压状态,靠利润留存补充核心资本的内源性资本补充方式不容乐观。而险企永续债的接连获批,打开外源性资本补充新曙光,让险企在核心资本承压之下“喘一口气”。
不过,作为一种无固定期限的资本补充债券,永续债面临一定的不赎回风险,投资者需要认真考量其发行主体的经营情况。多家券商研报也指出,供需或集中于头部险企。
健康险迎来重整,税优明显扩容
在“健康中国”战略纵深推进下,健康险产品迎来“扩容”的同时也面临着更严的监管规范。
今年迎来重磅政策利好的健康险产品是税优健康险。2023年7月6日,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适用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让税优健康险在产品、投保人群和经营主体三个维度全面优化扩容。
税优健康险产品的设计理念,在推出之时先进性与局限性并存。就先进性而言,在2015年能兼顾社保外费用保险与带病投保、保证续保的医疗险产品非常少,尤其对于带病群体来说,“买到即为赚到”。但投保流程复杂、税优额度低、产品限制多等问题也导致税优健康险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监管7月发布的上述《通知》为税优健康险的下一步发展理清思路。从产品来看,可以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范围将从固定形态的医疗保险,扩大至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疾病保险;从投保群体来看,从只限投保人本人享受税收优惠到可以是投保人本人,也可以是其配偶、子女或父母;从经营主体来看,可以经营税优健康险的公司,从名单制变为仅设置准入标准。
在税优健康险产品获得监管“雨露”的同时,短期健康险的“纠偏”也在持续进行中。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近期发了一份通知,要求有关机构协助提供2022年8月以来修订及新开发的部分在售产品,包括用于一些病种的特药、靶向药类健康险产品,保险责任包含部分齿科类的健康险产品,以及与部分第三方合作的健康险产品等。填报内容需在11月28日中午前报送。
从通知内容看,本次摸查与去年8月监管要求保险公司自查的“药转保”业务相似。彼时摸查的主要对象也是特药险,在该形态中,保险公司沦为“卖药”的通道,虽能让部分患者受益、帮助一些医药企业增加销售、让保险公司更快地做大规模。
“药转保”并非保险公司片面追求规模的唯一工具,此前,市场还曾出现过“首月0元”、“魔方业务”等套路,均遭到监管叫停。
对于一些健康险产品,监管秉持“该出手时就出手”原则,或进一步支持或进一步严加规范。但还有一些健康险产品,需要监管捋清思路,拨开前进方向的“迷雾”,如近年来如火如荼发展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俗称“惠民保”)。
惠民保2015年雏形初现,到2020年正式推广,凭借投保低门槛、低保费、高保额的优势在2021年成为现象级爆款。截至2022年底,市场上已推出263款产品,覆盖29个省市区,服务近3亿人次。
然而,近年来,业界对于惠民保可持续发展的争议声却不断增多,其中因参保健康体人群在理赔、服务上缺乏良好的用户体验与获得感,导致部分地区项目参保率不高、低续保率的问题,使惠民保项目面临陷入“死亡螺旋”的困境。
全力护航养老,拉动银发经济
在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的背景下,养老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如何面对即将奔涌而来的“银发经济”时代,监管已着手“落棋”。
今年养老保险领域最重磅的动作之一是监管对养老保险公司作出更为明确的规定。12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作为首个针对养老险公司的监管新规,此次落地的《办法》进一步明确,养老险公司应当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聚焦养老主业,创新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
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办法》在业务范围方面将“健康保险”的表述改为“长期健康保险”,并明确业务范围超出规定的养老险公司应当在三年之内完成变更。这就意味着,未来养老险公司将不得销售短期健康险,部分公司的业务范围、组织架构、产品结构也将迎来调整。
当长寿遇到失能,养老则背负更为沉重的压力。长护险的出现,缓解了不少家庭的压力。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利国利民的险种,却时常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甚至在一些失能等级评估环节出现偏差,令这一保障在触达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之前就变了味。
为此,为了加强长护险失能等级评估管理,保障参保人合法权益,12月15日,国家医保局、财政部联合制定了《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对长护险评估机构、评估人员、评估标准、评估流程等作出了相关规定,厘清职责边界,强化监督管理,同时可以规避一些诈骗,让真正需要的人得到帮助,让长护险资金落到实处。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在养老保险有新布局的同时,一些被实践证明“过时”的养老保险“棋子”要退出“棋盘”——如试点五年的税延养老险正式落幕,将与个人养老金并轨。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通知,整个衔接工作在年内完成。
自个人养老金制度于去年横空出世以来,税延养老险就陷入“撞车”的尴尬境地,税优相似,但购买便利性和国民认知度远远不如前者,而且试点五年人气不足,因此及时“退出”也是及时“止损”。
机构预测未来可期
展望2024年寿险前景,机构持积极乐观态度。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我们对2024年寿险销售的增长持乐观态度。即便有2023年高增长带来的高基数问题,我们认为或许不会改变销售回暖的趋势。定价利率下调后,我们认为产品利润率也有改善空间。银保业务在2024年可能延续高增长的态势,“报行合一”的要求可能推动银行销售更多的保险产品并有助于改善产品利润率。分红险有助于降低利润对利率的敏感性,在定价利率下调和新会计准则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有动力加大分红险的销售,我们认为2024年各公司可能会重新开始重视和布局分红险。
联合资信认为,保险行业整体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人身险公司的业务结构转型持续推进,随着我国社会养老三支柱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社会养老产业或将迎来持续向好发展。
交银国际研报表示,预计2024年寿险新业务价值在高基数上增速放缓,预估上市中资寿险公司2023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18%,2024年年比持平,寿险行业负债端仍处于转型过程中。随着美联储结束加息进程,美国国债收益率下行,有望改善A股及港股市场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另会计准则上更具可比性,预期保险业资产端投资收益率2024年有望改善。
周评|从“双11”到保险“开门红”,正在告别“大进大出”式消费
保险业多位高管失联,找寻背后的那些蛛丝马迹!
玖亓周评|10万亿化债!财政刺激救短期,最终化债靠发展
时隔三年半,水滴拟赴港再上市!内情主导,还是外因倒逼?
探求专业养老险公司致力成为经营第三支柱“头部”的方法论
三季度被股市“甜”到的险资,最近盯上哪些新“标的”?
玖亓周评|险企三季报的“高光”和波动
五大上市险企盈利暴增!“规模+盈利”能否可持续,半喜半忧!
玖亓周评|从比亚迪到小米,新能源车险会“变天”吗?
小米入局北京法巴天星财险:折射国家态度、外资雄心、中资战略!
华泰人寿高管变阵!友邦三员大将转会郑少玮拟任总经理即将赴任业内预计华泰个险开启“友邦化”
金融监管总局开年八大任务:报行合一、新能源车险、利差损一个都不能少
53岁杨明刚已任中国太平党委委员,有望出任副总经理
非上市险企去年业绩盘点:保险业务收入现正增长产寿险业绩分化
春节前夕保险高管频繁变阵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救灾保险赔付及预赔工作
31人死亡!银川烧烤店爆炸事故已排查部分承保情况,预估保险赔付超140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
董事长变更后,中国人寿新添80后女总助
国内首家批发保险经纪公司来了,保险中介未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