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资源门户网站

  1. 首页
  2. 专栏
  3. 保契
  4. 正文

也论资负匹配调研:短期无风险,长期降预期

  • 2023年03月29日
  • 16:56
  • 来源: 保契
  • 作者:

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事关风险的一举一动都颇受关注。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银保监会跟中保协一道对23家寿险公司调研,核心是摸底各家寿险公司的负债端成本和资产匹配情况,以引导人身保险业降低负债成本,加强行业负债质量管理。

公开信息显示,此次调研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公司负债成本、投资收益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资负匹配等问题。

一言以蔽之,要提前谋划,规避利差损。

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高不高

保险的负债成本并不高。这是业界共识。

在厘清这个问题前,需先对保险产品有了基本的梳理。

根据《人身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从设计类型区分,人身保险可分为普通型、分红型、投资连结型、万能型等。

分红型、投资连结型、万能型是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水平直接挂钩的,投资水平高,保单的收益自然高,反之,保单的收益则降低。此类产品销售费用较普通型保险产品并不高,而与金融领域的其他理财产品相比,亦不会有明显差异。

再看除前述三类新型保险产品之外的普通型保险产品,最可能与长期投资收益相关的就是终身寿险,基于此,本文以终身寿险为例展开。

目前,终身寿险的预定利率为3.5%,如保单正常销售,在出现被保险人身故等保险事件时,受益人可领取的总金额是以保费为基数,以3.5%为收益率计算出的金额。

这既是消费者在保单现金价值表中可直观确认的保单利益,亦是保险公司产品定价的计算逻辑。

那这个3.5%或者调研后传出的降至3%的成本高不高?

这要看怎么比。

比如,跟理财、基金等相比,在其刚兑已被打破的背景下,3.5%甚至3%都是高的,毕竟,理财市场已经出现负收益情形,但这个前提是,理财产品的周期。

打开手机,看看各大银行APP中的理财产品,2个月/3个月/半年/1年的理财产品是主流,如此短的周期内,要想博取高收益,挑战投资能力更考验当下的小周期、小环境。如设定较高的资金成本,短期的波动可能直接摧毁这类理财整体的运营逻辑。

换言之,要保持稳定的资金注入,短期内其资金成本不会高,但拉长周期看,其资金成本并不低。

但保险不同,以主流的5年/10年/20年交费期的终身寿险产品来看,其缴费期满前的收益基本是负值(现金价值),而缴费期满后其保单收益才会极限接近3.5%的收益增长,但这个缴费期短则3年5年,长则10年20年,缴费期间内保险公司获取资金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基于此,即便短期内有经济危机或者利率下行等风险,一旦放置于几十年的周期内,利差损的风险大体仍是可控的。

一言以蔽之,保险的长久期特性决定了其短期内的负债端成本必然可以比其他金融同业高。

问题出在哪?

短期投资收益下滑、利率下行,长期全球政经环境的不稳定性等等,都使得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

但如前所述,保险公司负债端的成本短期内有压力,但长期看,并未超过预期。

毕竟,保险公司在长达几十年的投资过程中,即便是波峰和波谷叠加,如不能斩获4%—5%左右的收益率,其专业性则无从谈起。

但短期内有没有问题?

目前看至少是有的,最典型的则是增额终身寿。

《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2023 版)》

(四十三)增额终身寿险的保额递增比例超过定价利率,存在严重误导隐患。

(四十四)增额终身寿险的减保规则不明确,减保比例设计不合理;加保设计存在变相突破定价利率风险。

(七十一)增额终身寿险的利润测试投资收益假设与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存在较大偏差。

这一《负面清单》的背景则是现实的困境。现实中,增额终身寿保单的末期,其收益水平疾速升高。

如今,增额终身寿始终被当作短期理财销售,若缴费期满后即退保获取现金价值,保险公司压力并不大,但在内外部环境压力加大,投资理财市场整体下滑的当下,可锁定高收益的保单自然不会快速变现,一旦增额终身寿保单持有人均持有至满期或长久期,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压力自是不小。

反倒是以保底利率2.5%的万能险为代表的新型保险产品,其风险整体更为可控。

以万能险为例,自承保之日起,客户赎回万能险账户资金需要缴纳3%至1%不等的手续费,且会持续至第五个保单周年日之后,也就是说,在投保之后的第六年赎回才不需要支付手续费,而前五年3%至1%的手续费则可强制规避客户赎回,如前所述,五年的低资金成本平滑至保单的后期,保险公司的兑付压力亦不大。

保险产品能不能打破刚兑

对于解决保险公司资负两端平衡压力的问题,有人认为,只需借鉴理财产品的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即可。

但问题在于,保险与理财性质不同,因此,在很多监管文件或学术文献中都会谈到保险的“长期储蓄”功能,即保险更类似于银行的存款。

就银行存款而言,承诺的一年期两年期以及五年期存款利率是合同约定,任何时候都需以约兑现,保险与之类似,作为平滑风险的长久期资产配置方式,保险的预定利率(现金价值/理赔金)等亦是基于合同约定而必须履行的给付义务,除非出现破产等极端情况,否则均无法打破“刚兑”。

整体而言,尽管2022年的投资收益欠佳,但并不会造成实质的利差损风险。

只是,适当下调预定利率,为投保人当下不断积聚的“保险预期收益高”这一心理预期降温更为关键。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20年之后的险资投资可以跑赢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