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的步骤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测度、风险决策和风险控制。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和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明确风险存在的可能性,为风险测度、风险决策和风险控制奠定基础。
风险识别的一般步骤是:
① 明确所要实现的目标。
② 找出影响目标值的全部因素。
③ 分析各因素对目标的相对影响程度。
④ 根据对各因素向不利方向变化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判断、并确定主要风险因素。
2、风险测度
度量风险大小不仅要考虑损失或负偏离发生的大小范围,更要综合考虑各种损失或负偏离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即概率。
概率分为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客观概率是指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推断、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对大量历史先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主观概率是当某些事件缺乏历史统计资料时,由决策人自己或借助于咨询机构或专家凭经验进行估计得出的。实际上,主观概率也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得出的,并非纯主观的随意猜想。
风险测度主要是确定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以及期望值和方差等参数。
3、风险决策
(1)风险态度
典型的风险态度有三种表现形式:风险厌恶、风险中性和风险偏爱。
(2)风险决策
与风险态度相对应,风险决策人可有以下决策准则:满意度准则、最小方差准则、期望值准则和期望方差准则。
4、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的四种基本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
(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投资主体有意识地放弃风险行为,完全避免特定的损失风险。简单的风险回避是一种最消极的风险处理办法,因为投资者在放弃风险行为的同时,往往也放弃了潜在的目标收益。所以一般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会采用这种方法:
① 投资主体对风险极端厌恶。
② 存在可实现同样目标的其他方案,其风险更低。
③ 投资主体无能力消除或转移风险。
④ 投资主体无能力承担该风险,或承担风险得不到足够的补偿。
(2)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不是放弃风险,而是制定计划和采取措施降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是减少实际损失。控制的阶段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控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损失的概率,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主要是为了减少实际发生的损失。
(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契约,将让渡人的风险转移给受让人承担的行为。通过风险转移过程有时可大大降低经济主体的风险程度。风险转移的主要形式是合同和保险。
① 合同转移。通过签订合同,可以将部分或全部风险转移给一个或多个其他参与者。
② 保险转移。保险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风险转移方式。
(4)风险保留
风险保留,即风险承担。也就是说,如果损失发生,经济主体将以当时可利用的任何资金进行支付。风险保留包括无计划自留、有计划自我保险。
① 无计划自留。指风险损失发生后从收入中支付,即不是在损失前做出资金安排。当经济主体没有意识到风险并认为损失不会发生时,或将意识到的与风险有关的最大可能损失显著低估时,就会采用无计划保留方式承担风险。一般来说,无资金保留应当谨慎使用,因为如果实际总损失远远大于预计损失,将引起资金周转困难。
② 有计划自我保险。指可能的损失发生前,通过做出各种资金安排以确保损失出现后能及时获得资金以补偿损失。有计划自我保险主要通过建立风险预留基金的方式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