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赴港投保暴增背后 高回报率吸引内地客,需留意演示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2024年03月13日 09:0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2023年5月,Sunny坐上了广州开往香港的高铁,不到一个小时,她便到达了西九龙站。刚出站,Sunny就看到了来接送她的保险公司业务人员。

  选险,付款。已经开好户的Sunny很快就拥有了几份香港保单。“我不少同事、朋友都在香港买了保险,知道香港保险好。刚好当时有一个购险赠演唱会门票的契机,就决定在香港买几份保险。”Sunny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天她一共在香港购买了三份保险,分别是一份自愿医保计划,一份储蓄险以及一份重大疾病保障。

  香港保险好在哪里?Sunny的回答是——“回报率高”。以那份储蓄险为例,在Sunny连续五年投保7000美元后,她预期能在65岁获得4.8万美元的终期红利。在Sunny眼中,这并非一份保险计划,更重要的是投资属性突出。

  这是内地居民赴港购险的其中一个缩影。3月8日,香港保险业监管局(下称“香港保监局”)公布2023年香港保险业的临时统计数字,期内毛保费总额达到5497亿港元,较2022年下跌1.1%。新造保单方面,长期业务(不包括退休计划业务)的新造保单保费为1810亿港元,同比上升34.2%。值得注意的是,全年来看,内地客个人人寿保险新单保费约590亿港元,同比大涨超27倍。

  2023年,内地居民掀起了一股赴港购险热。香港保险业监管局行政总监张云正表示,去年内地客的新造保费数字,反映了他们将疫情期间积累的保险需求释放出来。若将这一数字平均4年摊分,即每年约150亿港元,与2017年至2019年介乎430亿港元至500亿港元的常态水平相比,仍有一定距离。

  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金融研究组联席负责人李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实一直以来内地居民都有赴港购买保险的需求,只是疫情几年间需求积累,在2023年初内地与香港恢复正常通关后,需求得到了一次性释放。

  从产品类型看,2023年内地访客保单中,储蓄型保险占比60%,保障型保险占比40%,而此前两者的比例分别为40%和60%。香港保监局表示,这是由于中美利率背驰,人民币对美元一度跌至7.3水平,增加了美元保单的吸引力。

  高回报率吸引内地客

  赴港购险为何如此火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产品多、保费低、回报高等是内地居民赴港购险的最主要原因。

  恒生银行与贝恩公司2023年联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个人金融服务报告》显示,购买香港保险产品的主要原因中,有53%的内地受访者表示产品功能更好,占比第一,有41%的内地受访者表示购买香港保险可以满足其在香港的需求。

  从产品上看,香港保险产品涵盖了终身寿险、储蓄寿险、医疗、危疾、年金等类型。香港保监局最新数据显示,终身寿险尤其受到内地访客青睐。

  从保费看,由于香港人口平均寿命长于内地人口等因素,在相同的保障内容下,香港保费一般低于内地保费。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保监局自2018年1月1日起,按照法例向投保人收取保费征费,自2021年4月1日起,香港保费征费率调整至每保单年度保费的0.1%,人寿保险保单的征费上限为100港元,一般保险保单则为5000港元。

  与Sunny一样,高回报率是许多投保人选择赴港购险的最重要因素。以香港某大型险企某款多元货币储蓄计划为例,保险代理人向记者介绍,由于产品几乎是个纯储蓄产品,有很少的寿险保障成分,没有危疾保障成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投资资金池中,因此预期回报率较高,第20个保单年度的年复利回报率可能在5%~6%左右。

  而内地在监管窗口指导下,自去年8月1日起,市面上所有传统寿险的预定利率不高于3%,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2%,分红险预定利率最高为2.5%。

  高回报率主要来自更为灵活与多元的保险投资组合。在上述多元货币储蓄计划中,固定收益证券投资比例仅占30%,而股票类别证券投资高达70%。

  从香港险企的业绩数据也能看出,权益类资产所占比例并不小。以友邦为例,该公司2023年中期业绩数据显示,公司投资总资产2235亿美元,其中固收类资产1689亿美元,占比76%;股票类资产400亿美元,占比17%;不动产资产80亿美元,占比4%。

  李健表示,“香港与内地在保险产品设置上有所差异,内地的储蓄类保险多为传统险,分红险较少,比如去年内地热销的增额终身寿险。而香港的储蓄险都是分红型。在投资方向上,内地的保险基本投资于内地,海外资产的投资比例很小。而在香港,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相对更广,且多与币值匹配。很多内地访客到香港购买的美元保单,这个产品背后就是投资在美元资产上。”

  演示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根据规定,内地居民购买香港保险时,投保人应在香港当地签署保单和办理手续。赴港签单的材料一般包括身份证、通行证、现金或香港银行卡、信用卡等。

  需要注意的是,香港保险收益一般包括保证收益以及非保证收益。保险公司通常会向投保人显示悲观及乐观情景下的预期收益情况,分别为假设投资回报低于及高于预计投资回报率的情况,但所列金额并不等于回报的上限或下限。这意味着,演示收益并不等于实际收益。

  “香港分红险的设计中,保证利益的占比很低,大部分都是非保证利益,具体数额主要依据投资表现而定。同时大类资产的表现差异也会影响该产品的保障回报,此前内地利率持续下行,而美联储多次加息,这可能对香港保险的投资回报产生影响,但保单期限很长,因此投资回报率的优异与否还要看不同阶段、不同时点。”李健表示。

  而为了让保单持有人了解非保证利益的表现,香港保监局要求保险公司就分红保单的非保证利益,发布分红实现率。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香港大型保险企业的分红实现率水平不一,有的稳定在90%~100%,有的则低于70%或高于150%,具体视不同产品、不同保单年度而有所差异。投保人可以将过往分红实现率作为投保参考,但绝非未来收益率的保证。

  过去一段时间里,保费融资也吸引了投保人的注意。保费融资是指投保人向金融机构(一般是银行)贷款以用作支付购买保单的保费,同时将保单的全部或部分权利作为抵押品转让给该金融机构。

  保险业监管局长期业务部主管(署理)吕愈国曾发文表示,保费融资是一把双刃剑,在过往低息环境下,投保人希望通过保费融资赚取保险产品与贷款当中的息差,借助杠杆效应放大保单回报,然而此举会同时放大风险及可能损失。

  吕愈国称,现在利率高企,保费融资的偿债成本随之上升,加之市面上以融资方式购买的多为分红保险产品,该类保单收益受保险公司投资表现影响,并非保证收益且回本期较长,令保费融资的风险骤增。

  数据显示,2023年香港保费融资活动已明显放缓。新造保单中,保费融资业务占比已从2022年的43%下跌至2023年的21%。张云正表示,香港保监局开始与香港金管局联手再开展保费融资检查,也会检查内地客做保费融资的情况。

  还需注意的是,香港保险违规行为并不鲜见。香港保监局2023年1月1日至9月30日共接获742宗投诉,较去年同期减少10%。从类型上看,操守类占比最高,达到28%,包括无牌销售、伪造保险相关文件等行为;理赔类投诉亦达到17%。

  李健提醒,内地居民如赴港投险,首先要保证资金合法,不能违反两地的法律法规;其次也要注意到内地与香港的法律制度差异,若保单出现任何问题或异议,需要在法律框架下解决。

  今年内地赴港购险预计小幅降温

  展望2024年,张云正认为内地访客赴港投保仍有自然需求,但能否达到去年590亿港元的规模仍难确定,若中美利率及汇率走势在目前水平无大幅波动,要达到400亿港元至500亿港元并非难事。

  李健认为,“内地访客赴港购买保险的需求持续存在,内地市场大,总有投资者希望到境外购买金融产品,到香港是最便捷的。但2023年的暴增主要受益于疫情期间积累的需求释放,2024年若要保持去年的增速,可能比较难。”

  需要强调的是,在全球保险市场上,香港角色不可小觑。香港保监局2022~2023年报显示,2022年香港保险市场毛保费总额为5380亿港元。从全球排名看,香港保险密度排名亚洲第一,保险渗透率排名亚洲第二。

  截至2023年底,香港共有161间获授权保险公司,其中88间经营一般业务,53间经营长期业务,18间经营综合业务,2间经营特定目的业务。同时,香港还有1691间持牌保险代理机构,78571名持牌个人保险代理,以及23662名持牌业务代表(代理)。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香港近来也在布局虚拟保险。2018年,香港保监局发布首个虚拟保险牌照,这成为香港保险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香港保监局鼓励业界建设共享虚拟销售平台,供不同保险公司使用,尤其是一些缺乏资源建立自家平台的中小型保险公司,希望借此引入更多良性竞争,促进普惠金融。

  2023年7月,《2023年保险业(修订)条例草案》获得香港立法会通过,为香港保险业实施风险为本资本制度提供法律框架。香港保监局认为,风险为本资本制度不仅能够提升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健程度,使香港与国际标准接轨,而且能够提供诱因,鼓励保险公司优化资产负债配对及培养稳健风险管理文化。

  对于持有香港保单的内地居民而言,由于涉及境内外出行以及资金流动的问题,理赔、退保等通常比较麻烦。针对此,香港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明确,会争取短期内在南沙、前海等成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为持有香港保单的大湾区居民提供支援,亦为大湾区保险市场互联互通踏出重要一步。

  此前,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陈浩濂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也多次强调,香港方面正积极推动在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建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如果当地居民持有香港保险公司保单,他们在大湾区内地城市也可享受理赔、查询、取保等售后服务。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6
原标题:内地赴港投保暴增背后 高回报率吸引内地客,需留意演示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